HK1219-hero-v3
雋永陶泥
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
拍賣: 2022年5月25日 • 上午 10:00 HKT • 香港

雋永陶泥 – 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 2022年5月25日 • 10:00 上午 HKT • 香港
「早於青銅時代數千載前,陶器石器已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史前文明,締造出鐃富藝術性的實用器具。」
── Ronald W. Longsdorf,摘錄自《陶誌: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 約公元前7000年 - 前1000年》

1920 年代初期,瑞典考古學家約翰・古納・安特生( Johan Gunnar Andersson)帶領探險隊進入中國河南省三門峽地區仰韶村,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隨後幾十年間,仰韶村及其他遺跡先後出土更多文物,包括史前古墓以及陶器、石器、工藝品及其他來自最少 60 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歷史遺跡。

Ronald W. Longsdorf 的中國陶瓷珍藏涵蓋新石器時代多個重要文化,包括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各期,與仰韶文化同期,活躍於東部沿岸及長江流域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較後期之龍山及良渚文化等。

古樸雋永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或許是最原始的美術材質。Longsdorf 擅長產品設計,對新石器時代中國陶瓷的鑑賞亦兼重功能與美學,而陶器紋飾,無論抽象或具象,均不刻意猜測其宗教或精神意義。雖然部份陶器用途仍然現時尚未為後人所知,然而縱觀全貌,可感受到數千年前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陶器由陶泥燒製而成,無論日常器具或葬禮明器,均可從中窺探史前時代的生活方式,遙想早期人類如何從狩獵採集過渡至農耕社會,並提供證據,供後人遠溯公元前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以至大約公元前二千年青銅技術之興起,勘查當中的技術水平。

遠古遺珍:新石器時代陶具的不朽美學與智慧
點擊詳情
  • 仰韶文化 Created with Sketch.
  • 大汶口文化 Created with Sketch.
  • 山東龍山文化 Created with Sketch.
  • 良渚文化 Created with Sketch.
  • 齊家文化 Created with Sketch.
  • 馬家窯文化 Created with Sketch.
  • 青銅時代初 Created with Sketch.
資料來源: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國陶瓷》,第三卷,倫敦,2006年,頁xii-xiii

仰韶文化 半坡類型 紅陶人首瓶

查看拍品


數千年前的簡約美學

「新石器時代,對於抽象、幾何、三角定律、及對等協調,人們或感陌生;但能領悟圖形結構的關係。三角紋彩陶碗,幾何圖形,規律精準。流暢之感,勻稱之美,油然而生。難以想像,陶碗誕生於萬變無常的新石器時代。」
── Ronald W. Longsdorf,摘錄自《陶誌: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 約公元前7000年 - 前1000年》,頁31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簡約造型和幾何圖案紋飾,可能源自人類在本能上對秩序、和諧和比例的追求。 這些紋飾有些是正方形,有些是長方形,還有一種是圓形,圓圈帶缺口,圈内有圓點,這些都是不含敘事性的抽象構圖,純為裝飾陶器而設。單色錐刺紋器,錐刺綿密,富有質感,工藝準繩。半坡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幾何紋飾簡約仿如1960年代流行之當代簡約美術設計,古今相距數千年,遙遙呼應。

從採集到農耕

約一萬年前,遠古人類從狩獵與採集為主的舊石器時代,逐漸轉型至農耕作業的新紀元。《陶誌: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 約公元前7000年 - 前1000年》中引述康蕊君所言,新石器時代古人適應農耕作業的生活方式,是「為了更為明智地利用自然環境資源 ……據史證記載,早在公元前7千紀,人類農耕及畜牧作業的跡象已在中國地區出現……今天,這片名為中國的大地,曾是一片於不同階段歷經不同民族文化統治的遼闊疆域。中國境內的多民族文化,彼此之間,或多或少,會相互影響。與此同時,中國境內文化與境外地區的文化也會接觸交流。」(頁20)

浪紋、魚紋等屬新石器時代紋飾常見主題,鑲嵌貝殼之裝飾亦甚多見,這些都與捕魚的活動相關。陶器紋飾縱橫交錯的圖案或為漁網,從中可推測當時的捕魚技術,漁網相信是以天然材料製成。此外,紋飾亦可能是魚鱗圖案。此類設計或許非爲寫實,而乃代表材料、形狀和圖案等。

新石器時代主要是農耕社會,而這個時期的陶器亦頗多以豬為題材。遠古藝匠挑選最顯著的特徵如鼻、鼻孔及身軀等作爲代表,頭及身的分別不甚明顯,或為野豬,或為家豬。另一組常見紋飾為圓形,圓圈帶缺口,圈内有圓點,似是動物困於圍欄,由此可以推測,新石器時代中國多個地區均有養豬的習俗。

大自然為陶器的器型帶來靈感,其中影響非僅為實用,亦不一定符合人體工學。例如靴形壺,形狀如人足或鞋靴,亦似鳥形,器身渾圓,頸部偏移,尾部修尖。

造型仿照大自然的千型百態
「新石器時代,人們以繪畫和雕塑的形式表現人物造型。此器實屬珍罕,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陶器。面對陶瓶,拉近了我們與古人之間的距離,感觸深刻,震撼人心。」
── Ronald W. Longsdorf,摘錄自《陶誌: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 約公元前7000年 - 前1000年》,頁35

陶器與石器讓我們直面幾千年前的大千世界,察看古人眼中所見的自然型態。即便無需考慮器具的實用功能,亦無需考慮是否符合人體工學,匠人亦會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以塑器具的造型。

以紅陶人首瓶為例,陶器以紅褐色的陶泥為材,瓶口狀若扁圓,刻有五官,瓶頸纖長幼細,連接啤梨形的瓶身,彷若一尊小型人像。Ronald W. Longsdorf 寫道:「紅陶人首瓶,造型工整,瓶底敦厚結實,細頸典雅欣長,美觀實用。」(摘錄自《陶誌: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 約公元前7000年 - 前1000年》,頁35)如若仔細觀賞靴形壺,亦可發現其形狀如人足或鞋靴,亦似鳥形,器身渾圓,頸部偏移,尾部修尖。

馬家窰文化 馬廠類型 彩陶人首罐

查看拍品

陶鬹在大汶口、龍山、齊家和二裡頭文化中皆有出現,只需稍作對比,就能觀察到型態上的變化。陶鬹一般為三足,這些袋足呈倒錐形,以便將陶鬹按進火床加熱。袋足內裡空心,經研究推斷是以泥條盤繞模具後再取出模具而成。新石器時代的陶匠採用這個古老形狀,絕非只考慮到實用因素。新石器時代的許多陶器的造型都仿效了動物型態,只要加以想像,就不難發現陶鬹狀似雀鳥,鬹口與頸部是鳥喙與伸展的頸脖,而三足則是一雙鳥腿與尾巴。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一如陶鬹,大多採用同一造型,隨著時間流逝,逐步改良進化。邁進青銅時代之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就演變成了較為人熟知的古代祭祀青銅器皿的經典形狀。

烏黑鋥亮的的黑陶器具

中國東部在新石器時代出產了灰色與黑色的陶具,顏色和形狀均非常獨特,別具魅力。大汶口文化中發展出一種以幼細陶土製作黑陶或灰陶的方法,而流傳至今的著名例子,則有典雅的高足盃,上有精細的開孔雕工。到了龍山文化,製陶技術更為精進,成功生產出薄如蛋殼、烏黑鋥亮的陶胎,名為「蛋殼」黑陶高足盃。要達此效果,有賴製陶工藝和相關科技的發展。製陶輪盤的旋轉速度逐漸加快,更為繁複的工藝亦應運而生,匠人無需再以泥條盤繞模具的形式固定陶泥形狀,轉以快輪拉坏,製造出更平整圓滑、對稱均勻的精緻陶具。

其他焦點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申請估值

申請估值

想知道您的物品是否適合在蘇富比上拍?

上傳物品的資料和照片,即可申請網上估值。

申請估值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