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春拍当代艺术晚拍焦点巨作

有形之手:春拍当代艺术晚拍焦点巨作

备受瞩目的苏富比亚洲五十周年当代艺术晚拍即将举行,让我们从这些杰作之间找出有形或无形的联系,了解背后艺术家的思想世界。
备受瞩目的苏富比亚洲五十周年当代艺术晚拍即将举行,让我们从这些杰作之间找出有形或无形的联系,了解背后艺术家的思想世界。

五十周年当代艺术晚拍中面世的多件顶尖拍品,均呈现出抽象与具象之间令人着迷的二元特性,步步拓阔抽象和具象的论述。「艺术家的有形之手」,即艺术家本人的创作痕迹,曾经被视为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必要元素,但时至今日,这些讨论焦点亦慢慢移向艺术「质」的呈现:质感、重量、颜色、软硬度⋯⋯以及这些特质在反映艺术家自我之余,如何进一步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

罗伊·李奇登斯坦以干净而棱角分明的手法,呈现出如机器制作的画面构图;格哈德·里希特则在刮画之中,抹去人类记忆和触感的痕迹。安东尼·葛姆雷将钢块焊合,创造出一个模仿人体空间和物质的形体;相反,塞西丽·布朗以松散的笔触,在肉体之间穿梭自如;拉法·马卡龙则利用麦克笔、蜡、喷漆、塑料彩、水粉和油彩,呈现一个个谜样的角色。这批艺术家不约而同在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中,重新编织意义,捕捉当下的本质——他们的创作本身,便是「当代」的定义。

罗伊・李奇登斯坦《人物》,1977年作

人物》是李奇登斯坦个人极为喜爱的作品,终其一生珍藏不卖。他把自己标志性的普普风格引入超现实主义的神秘领域,重新演绎为人熟悉的元素。1977年,李奇登斯坦开始钻研超现实主义,并把最擅长的条纹和班戴圆点与毕加索的沙滩裸女、达利的沙漠风景和米罗的有机图形混搭错配,创作出49幅画作。在解释那犹如印刷机器般精准的美学时,他表示:「我想隐藏人手创作的痕迹」,反映了七、八十年代的李奇登斯坦更乐于大胆尝试。《人物》曾多次入选李奇登斯坦的重要作品展,包括2010年米兰三年展的「罗伊・李奇登斯坦:思考艺术」(Roy Lichtenstein: Meditations on Art),印证了他对二十世纪艺坛作出的杰出贡献。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1992年作

抽象画》是一组极其珍罕的四联画,作于1992年,亦即是里希特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突破性回顾展后的翌年,展现了这位德国艺术家在巅峰时期出色的抽象实践。到1992年,里希特已经掌握了刮板技术,这意味着他能够将艺术性的把控交给颜料的物理性质,从而抹去所有艺术家的手工痕迹。随着蓝色和绿色的颜料层在画布上涂抹、拖曳和留痕,排列之间形成了诗意的对话,水平和垂直的条纹互相交织,产生明显的节奏感和运动感。《抽象画》是里希特在1992年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中装置作品的核心,随后更在艺术家的里程碑式回顾展「格哈德·里希特:1962-1993年绘画」中呈现,这个展览进一步巡回到巴黎、波恩、斯德哥尔摩和马德里的重大机构。用评论家多丽丝·范·德拉森的话来说,这是一场「重置当代艺术标准」的展览。

与此同时,当代艺术日间拍卖亦呈献一幅里希特的早期抽象作品《无题48号》(1973年),展示了艺术家对色彩和形式的实验,反映出他艺术实践的形成,进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在世画家之一。

「我总是需要再画抽象。我需要那种快乐……我们在抽象中一定能找到某些事物,一种更高超的官能,一种不断发展的感受力。」
格哈德・里希特

安东尼·葛姆雷,《OPEN HIDE》,2016年作

多年来,葛姆雷借着创作孜孜探寻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关系,《Open Hide》便是其中的优秀作例,它属于「开放砌块」(Open Blockworks)系列,试图打破身体边界,在通透与密闭之间来回变幻,邀请观者游走在开放与封闭、稳定与崩塌的边缘。葛姆雷说:「我想让躯体敞开。(……)我想激发观者的好奇心,也让他们意识到自我在时间和空间中流逝」。本作尺寸如真人,艺术家巧妙利用正负空间,鼓励观者通过自己的身体框架思考雕塑与自身的关系。通过不同材料、姿态和空间关系,艺术家努力赋予那隐晦而且最深刻的东西一种形式,而这东西就是感知。感知占据身体,而身体栖居于世界。

「质量与空间、光明与黑暗、线条与体积各就其位。从作品身上,个体阅读到自身所受的震撼经验。」
安东尼·葛姆雷

塞西丽・布朗 《他们现在在哪里》,2013年作

塞西丽・布朗一直探索以油彩描绘人体和环境的可能性,这幅混杂了丰富色彩和动态的《他们现在在哪里》就是这种典型的狂欢式探索。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以崭新的风格演绎传统的裸体群像画,松散的笔触勾勒出挤满人物的画面;油彩经按压、抹拭和挤捏成画布上的肉感色块,令人充份感受每道笔触所流露的身体亲密感。塞西丽・布朗以1968年Jimi Hendrix Experience乐队的经典专辑《Electric Ladyland》的封面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本作。在无限的空间中,零散的人体各自游走,一如艺术家所言般「自成一个绘画世界,一个个女子在其中来去自如⋯⋯它带有一种心理性的、源于自我记忆的感觉」。2013年,本作在洛杉矶高古轩画廊举行的塞西丽・布朗个展首度展出。

拉法·马卡龙《CAC I》,2021年作

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拉法·马卡龙曾受物理治疗师的专业训练,熟知人体形态结构。他笔下的人物明显拉长,四肢如球体,头颅放大,这些「怪诞奇幻、充满超现实形象和表现主义色彩的人物」,沿袭多位现代主义大师,包括「原生艺术」(「原始艺术」)之父尚·杜布菲。本作曾在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的「十五」(Quince)马卡龙个展展出,尺幅宏大的《CAC I》是当时特别为展览创作的十五件作品之一,也是至今登上拍场的最大幅马卡龙作品。本作出自马卡龙首次以编号命名的作品系列,编号手法容许观众在他创造的超现实世界中自由驰骋。本作亦见证了马卡龙回归早年作品常用的黑白创作主色,并利用黄褐色和赭色点缀的手法。

今季当代艺术日拍同时带来马卡龙的早期作品《下班后》,在日常场景中绘有他笔下的虚构角色。奇幻的人形和犬状角色置身于富金属感的粉红及紫色派对房间,让人一窥马卡龙另类的幽默感。

「画作中使用的物料,为我提供绝对的表述自由。喷漆带来现代性、动感和色彩;铅笔和麦克笔营造纬线重心;蜡、塑料彩和水粉带来细致的透明感;油彩则为整体添上深度。」
拉法·马卡龙

當代藝術 亚洲五十年 香港春季拍賣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