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總是不由自主地受到啟發,所以應該盡可能多受各種啟發,以避免受到單一的啟發。
乍 看之下,引用英美詩人艾略特的說話來介紹林風眠(1900-1991)似乎令人摸不著頭腦,可是用這番話來描述這位中國現代藝術的先驅,卻是貼切非常。無論是生活或創作,林風眠往往以開闊胸襟看世界,從不抱殘守缺,這一點相信艾略特也會欣賞。林風眠漫長的生命和創作旅程成果豐碩,其作品表現力豐富,展現多元的藝術風格。他是最早一批鑽研歐洲現代藝術的中國藝術家,對宋代山水畫及宋瓷也有深刻理解。林風眠認為,東與西、古與今的共存並不矛盾,皆可盡納於一件藝術品中。
海匯百川、超越傳統的中國藝術家
林風眠的開放思想, 往往使他站在文化界衛道士和權威的對立面。然而,他的淵博見識和獨立信念終使他跨越地域和政治局限。他曾任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校長,獲公認為重要的教育家,是鼓動中國早期現代思想的先行者。他也是表現主義的早期代表人物,而這種歐洲藝術風格,其內斂之處,竟與一些深具中國文人和個人主義的書畫頗為接近。
1920年代初期,林風眠在歐洲旅居數年, 對德法藝術深深著迷。他在1926年回國,被譽為中國現代主義先驅,又培育新秀,趙無極、朱德群及 吳冠中等都是他的學生。作為一位教育家,林風眠與上海美術學院創辦人劉海粟(1896-1994)的觀點相近,二人都在全國藝術教育的現代化過程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對中國現代美術的進程影響深遠。
「...我們要在極殘酷無情、乾燥枯寂的社會裡盡宣傳藝術的責任。因為我們相信藝術能夠救濟現在中國民眾的煩苦,能夠驚覺—般人的睡夢。」
無論在教育和藝術創作方面,林風眠一貫積極擁抱新潮流,絕不囿於陳規舊制。欣賞他的藝術,亦應抱此胸懷。林氏的創作靈感或源自他欣賞的藝術家,若將他們與林氏的作品並觀, 可更深入了解林風眠的非凡創作生命力、還有那匯聚各種風格的驕人成就。
女性肖像
馬蒂斯和莫迪里安尼
林風眠曾在巴黎接觸到馬蒂斯和莫迪里安尼,《仕女》及《鳴弦圖》的創作靈感部份源自這兩位藝術家。馬蒂斯繪畫過多幅室內女子肖像,敏銳的筆觸和豐富裝飾的主題大概曾令林風眠為之讚歎。莫迪里阿尼筆下人物那面具般的五官,源自伊特魯里亞人的雕刻,這一點顯然也對林風眠有所啟發。《仕女》及《鳴弦圖》的方形畫面讓看慣水平或垂直開展的卷軸畫的東亞觀眾感到困惑,但其實方形冊頁曾是宋代流行的畫幅格式。
中國戲曲
立體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的視覺韻律
林風眠有不少作品以中國戲曲為題材。在《鬧天宮》中,人物角色建構起充滿動感、色彩繽紛的畫面,其中的視覺韻律及淺層空間展現立體主義的影響。人物身上的半透明布料展示林風眠充分掌握油彩的特質和潛能,而流暢的筆法則是藝術家早年研習書法和水墨的結果。《鬧天宮》畫面清新流麗,當中可見林氏對各種藝術風格的理解和應用。十九世紀末研發的新顏料,諸如鮮亮的藍與黃,為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大膽採用,林風眠亦不例外;矚目鮮豔的色彩是林氏美學的一大特色。
荷塘
莫內睡蓮的光影變化
林風眠《荷塘暮色》的水平線處於畫面高處,加上覆蓋整個畫面的構圖,令人不由得想起莫內的睡蓮。莫內創作超過250幅睡蓮作品,林風眠在巴黎想必曾見過一些。與莫內的睡蓮作品一樣,林氏以蓮荷為主題,藉著浮光掠影探索顏色和光線變化。搖曳的葦草高挑而富有書法意味,在畫面上方並列成一排,襯托著輕柔的雲層。
洶湧海域
印象派情調:陸地與大海
《葦畔鷺鷀》的洶湧海洋,展現林風眠對於寫實描繪天氣的興趣,而天氣也是法國印象派的經典主題。林氏利用油畫技法以粉色描繪起伏跌宕的半透明波浪,營造出一種激蕩的節奏,再以烏雲籠罩海面加強氣氛。藝術家運用海和天的灰與藍, 輔以暗影之間的光線變化,營造距離感和景深。
畫花
靜物畫:藝術家的寫照
《瓶花》筆觸細膩,流露林風眠好靜和沉思一面。黃色的光暈從後照亮畫面,花束略向觀眾傾斜,既有現代感,樸素而清貴,隱然與道家思想相呼應。《瓶花》與法國藝術家亨利·方汀·拉圖爾的花卉靜物畫一樣,可以說是藝術家情緒和內心世界的寫照。
葦塘雁過
回歸書法
林風眠的傳統中國書畫根基,在水墨作品中清晰可見。《葦塘雁過》以白、灰及黑為主調,筆觸具有書法感,刻劃飛雁及風中低頭的蘆葦,雲層則採用歐洲薄塗法營造效果。畫面以唐代杜甫七言律詩《登高》以及林風眠的杭州西湖記憶為靈感。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三劍俠
趙無極、朱德群與吳冠中
林風眠喜愛畫鳥,畫鳥,總讓他想起兒在森林裡玩耍、與大自然親密緊扣的記憶。黑鳥通常停在粗壯的枝幹之上,是林風眠作品當中常見的主題。《三劍俠》的罕見之處,在於其空白背景以及鮮明的明暗對比。藝術家利用敏捷而充滿活力的筆觸描繪鳥兒,暗喻純真和友愛。有趣的是,該作品可能是暗指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三人,他們都是林風眠的學生,有「中國現代藝術三劍俠」之譽。這三位名家和林風眠一樣深受巴黎和歐洲現代藝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