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亞洲藝術週焦點拍品

香港蘇富比亞洲藝術週焦點拍品

香港蘇富比即將舉行中國藝術珍品拍賣,本文特別介紹其中九項焦點拍品,涵蓋佛寶聖物、王室珍寶、殊罕雅瓷。九項拍品均會在舉槌前公開展出,展期由5月1日至7日。
香港蘇富比即將舉行中國藝術珍品拍賣,本文特別介紹其中九項焦點拍品,涵蓋佛寶聖物、王室珍寶、殊罕雅瓷。九項拍品均會在舉槌前公開展出,展期由5月1日至7日。

4 月,亞洲藝術週在香港拉開序幕,旋即敲響佳音,小萬柳堂舊藏明清扇面專場喜奪「白手套」佳績,而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亦締造拍賣紀錄,其中元代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甫上場即觸發長達95分鐘的競投戰,經過逾200口叫價後,終以2億5,000萬港元(3,200萬美元)天價成交,成為蘇富比歷來成交價最高的書法作品。

承接這股強勁勢頭,亞洲藝術週續呈四場中國工藝品拍賣,雲集佛寶聖物、王室珍寶、稀罕佳瓷,目不暇給。本文精選了九項不容錯過的矚目拍品,與大家一起探索箇中魅力。


佛教藝術

Chaturbhuja Mahakala
明宣德 鎏金銅四臂大黑天像《大明宣德年施 》款 | 估價:10,000,000 – 15,000,000 港元。

明宣德 鎏金銅四臂大黑天像《大明宣德年施 》款

菩提曼拏羅基金會(Bodhimanda Foundation)是致力推廣藏傳密宗佛教研究和教育的非牟利組織,此鎏金銅像屬基金會收藏,高74公分,是有紀錄以來最大尊的明初四臂大黑天像。金剛乘佛教是密宗佛教的一支,發源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其後在西藏等鄰近地區盛行多個世紀。明初皇帝信奉藏傳佛教,其中宣德皇帝(1425–1435在位)對密宗尤其重視,曾下令製作大量藏傳佛教造像和繪畫。此尊四臂大黑天像氣勢恢宏,為重要的御製造像。大黑天消除魔障,增進智慧,護持佛法,破除無明。在佛教與政治密不可分的西藏,像大黑天般的護法神像意義重大,尊像經常供奉於寺院和行政建築中,以安邦定國,護衛君主。一如2024年11月菩提曼拏羅基金會釋出的寶帳大黑天像和喜金剛立像,此次上拍的四臂大黑天像也可能是為地處漢藏邊界的藏傳佛寺鑄造。如今基金會為此尊尋覓新主,所得善款將資助基金會籌辦博物館級常設展覽。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約公元前240–200年
比普羅瓦釋迦牟尼佛寶聖物

1898年,英國人威廉・克拉斯頓・佩沛在比普羅瓦發掘出佛寶花珠,這批佛教珍寶絕對是最重要的早期佛教高古文物。現在普遍認為比普羅瓦是古代迦毗羅衛國的遺址,也就是歷史上釋迦佛陀的宗族在北印度的所居地。佛陀涅槃前交代弟子好好保管自己火化後所得的舍利,建塔供養,這些事跡都記錄於《大般涅槃經》等早期佛教典籍中,從此開始了舍利供奉的傳統。佛寶聖物由各類珍貴寶石和金屬組成,例如紫水晶、海藍寶、紅玉髓、黃水晶、石榴石、白水晶、珍珠、珠貝、珊瑚,以及將黃金細琢成墜形、珠形、花形的飾片和圓片,伴隨著佛骨舍利和骨灰,深埋塔下超過二千年。佛寶聖物出土後,部分文物歸佩沛與其後人擁有,他們將這批珍寶帶到世界各地展出,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等。

Limestone head of Buddha, Northern Zhou - Sui dynasty
北周至隋 石灰石雕佛首像 | 估價:2,800,000 – 6,000,000 港元。

北周至隋 石灰石雕佛首像

此尊石灰石雕佛首為明尼蘇達藝術博物館舊藏,佛首面容飽滿,寬碩的耳垂象徵福慧具足,靈性超凡,頭頂肉髻螺髮整齊,寓意佛陀已達開悟至境。北周(557–581)造像汲取印度笈多王朝(約319–550)風格,此佛首屬笈多藝術的典型造像,為立體圓雕,肉髻低平,腮頰圓潤,還有常見於北周造像的清秀五官。古代中國深信形象的力量,造像風氣在多個世紀盛行不衰,創作此尊的匠師想必也致力捕捉佛陀參透成佛的神韻,呈現信眾渴望達到的悟道境界。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佛首像,形制與上述頗似,斷代為隋(581–618)。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一尊眉眼相似的立佛,但尺寸較小,斷代北周至隋。


宮廷瑰寶

清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1760)郎世寧、金廷標合繪《青羊圖》
設色絹本 立軸

此絹本巨幀融合各種畫風與技法,畫中山石嶙峋,虬枝叢生,花草搖曳多姿,畫法為中國傳統筆墨,具宮廷畫家金廷標署款和鈐印。然而,兩頭山羊圓目炯炯,毛髮栩栩如生,畫風迥異於所在的周遭環境,顯然是出自擅長西洋繪畫技法的畫師手筆。耶穌會意大利傳教士朱塞佩・卡斯蒂留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來華後取漢名郎世寧,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畫家。據清宮檔案所載,郎世寧奉命用白絹畫《青羊圖》一幅;翌年,擅畫人物花卉的金廷標奉命用白絹照樣另畫《青羊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畫青羊軸》畫幅下角署「臣郎世寧恭繪」,畫中山羊毛色青灰,形神與此幀相像,並可為檔案所載兩幀《青羊圖》之關聯佐證。在中國藝術史上中西文化交流際會的關鍵時期,多幀《青羊圖》展示了西方繪畫技法與中國繪畫媒材和形制如何完美相融,體現清宮裡中外交流合作的成功典範。畫舫齋又稱水殿,建於紫禁城西苑內,乾隆皇帝用以接見外來使節,或與宮廷畫師品鑑圖畫,上述兩幀《青羊圖》曾張貼懸掛於其中。此次上拍的《青羊圖》後由民國陶瓷大家郭葆昌(1867–1942)珍藏,他曾任袁世凱的陶務署監督,精於陶瓷研究與收藏。



清康熙 琺瑯彩胭脂紫地開光花卉紋盌《康熙御製》藍料款

此盌以胭脂紫金色為地,明豔光燦,代表著康熙皇帝(1662–1722在位)在紫禁城設立的作坊之驚人成就。康熙皇帝雄心萬丈,希望帶動技術革新,加速發展從瓷藝到兵器等各種實用或珍貴器物的製作技藝,於是在京城設立作坊,招募全國精良的人才和匠役。此盌風格不落窠臼,紋飾別出心裁,外壁均分為四開光,內繪盛放花卉演示四季,有淡雅紫色的石榴花、嫣紅華貴的牡丹、青翠至粉紅的蜀葵、深紅帶紫的山茶,開光之間以藤葉藍花相隔,邊框柔軟蜿蜒,散發巴洛克氣息。此盌胭脂紫地柔和悅目,是宮中瓷匠採用新式琺瑯彩工藝,加上西方燒製玻璃器上「卡希烏斯紫」的技術燒成。開光內濃厚明亮的黃彩地,以及寶蓮和牡丹上的豔雅藍彩,僅見於康熙朝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琺瑯彩瓷,與當時景德鎮燒製的黃彩和藍彩截然不同,也迥異於此後燒製的琺瑯彩。「御製」款是非常罕見的瓷器款識,此盌顯然讓康熙皇帝龍心大悅,為區分此盌是皇帝督造的珍品,盌底書「御製」款,而非一般的「年製」款。

清初(印鈕)/乾隆(印文) 乾隆帝御寶白玉交龍鈕璽印文:乾隆御筆

此次上拍的白玉交龍鈕寶璽刻陽文「乾隆御筆」四字,璽主乾隆皇帝力興文藝之事,是中國歷史重要的藝術贊助人。此為乾隆皇帝私用寶璽,用以鈐蓋御製書畫墨寶,也極可能用於鈐蓋在較大的宮殿匾額之上。此寶白玉質,潔白緻密,幾近無瑕,且體量碩大,通高9厘米,印面12.5厘米見方,在所有乾隆皇帝的名號璽中無出其右。印鈕形制特別,雙龍身形瘦勁,昂頭挺胸,神態威猛張揚,明確宣示君權在握。此寶之顯赫來源也是一大特點,觀其鈕式,應屬大清立國初年之工,在乾隆高祖父皇太極(1636–1643在位)治下所製。乾隆皇帝在登基初年,命人在家傳玉寶上重刻印文,鈐蓋御製詩文書畫,既向滿洲祖先致敬,同時顯示他尊重漢族文人傳統。其後,此璽由法國工業家兼作曲家愛米爾・吉美(1836–1918)購藏,他樂善好施,傾心收藏,更創立巴黎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blue and white vase with fruit and floral sprays Yongzheng
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橄欖瓶《大清雍正年製》款 | 估價:15,000,000 – 25,000,000 港元。

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橄欖瓶《大清雍正年製》款

此橄欖瓶形態秀美,器腹靠上有三組折枝花卉紋,下腹有三組折枝桃、石榴、瓜紋,雅緻悅目,表現寓意吉祥的中國傳統紋飾。瑞果寄意富足,桃紋寓意長壽,石榴和葫蘆象徵子孫興旺,福壽萬代。青花之間的黑斑是清廷工匠以盛清技法重現永樂官瓷的風格,運用點染法模仿釉下青花自然生成的濃黑斑點,別富古韻。青花鐵斑原屬無意產生的瑕疵,卻成為清代備受仰慕之特色,象徵前朝瓷藝輝煌成就。現知存世唯一類例,應與此瓶成對,出自Evelyn Annenberg Hall 舊藏,2013年在香港蘇富比以4,600萬港元成交。另有兩件同類雍正青花瓶,尺寸較小,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另一件可能與故宮所藏為一對,由懷海堂珍藏。


坂本五郎珍藏

blue and white 'dragon and peony' jar, Yuan dynasty
元 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大罐 | 估價:4,000,000 – 8,000,000 港元。

元 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大罐

此罐畫工精妙,從器腹最寬處一分為二,天上人間,兩相輝映。工匠以鈷藍料繪畫雙龍牡丹,靈動萌發,生氣盎然,後世難以匹敵。天上四爪雙龍在卷雲間遊嬉,龍鱗健足,龍鬚飄揚,龍角崢嶸,壯麗懾人。下方「人間」綴六朵纏枝牡丹,間以纖細柔軟的枝葉,環視恍若時而花開,時而微掩,紋飾如此設計饒有趣味。存世未見與此品龍紋相似的元代青花罐。鈷藍料是當時進口中國的新媒材,為元代瓷藝帶來前所未見之審美刺激與火花,朝廷和窰匠都深陷於精緻華美的青花魅力中。此罐青花與類例相比,紋飾筆觸大膽果敢,佈局更具張力,彰顯景德鎮匠人的高超造詣。

 

qingbai 'boys' meiping, Southern Song dynasty
南宋 青白釉劃童子花卉紋梅瓶 | 估價:300,000 – 600,000 港元。

南宋 青白釉劃童子花卉紋梅瓶

此瓶所刻的卷草童子紋生動活潑,古代中國崇尚多子多福,所以花草嬰戲紋十分流行。有學者認為寓意如此美好的紋飾,源自匠人自行詮釋的印度洞窟壁畫和唐代佛教紋飾,當中的嬰孩坐蓮代表靈魂輪迴重生。嬰孩攀爬於花叢之紋飾,常見於銀器、銅器、織品、玉器和瓷器,唯較少見於青白瓷,且用以裝飾盌、盤等較小型器物為多,器大如此瓶者極稀。青白瓷胎質細膩潔白,以其青白相映、瑩潤恬靜的色澤聞名,素有「饒玉」之稱,正是指景德鎮所製佳瓷如美玉。後來青白瓷經過改良,可能為十四世紀以後出現的青花瓷之濫觴。早期景德鎮陶匠或以越窰為發端,時至五代北宋,則轉取法定窰之美,此器劃花和篦紋地飽滿流暢,或可為證。


蘇富比亞洲 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