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品味:十九世纪墨地彩瓷

Sotheby's

地彩瓷在西方被称为「famille-noire」,这一称谓最初由法国作家阿尔伯特•雅克玛特于1873年提出。十九世纪末是墨地彩瓷的辉煌时期。时康熙瓷器在欧美极为流行,各种名称、品类及藏品目录应运而生。墨地彩瓷的流行,与同时期的美学潮流有着紧密关联。当时著名艺术家但丁•加百列•罗塞蒂(1828-1881)及詹姆斯•惠斯勒(1834-1902)推崇英国唯美主义运动,此二人即钟爱收藏康熙青花瓷器;其他因素并包括1853年舰队司令马修•培里将军「黑船来航」事件令日本风成为文化界亮点。再者,当时西方的工业发展一日千里,众多工业家因成钜富,继之大量购买顶级艺术品,此类尺寸硕大的墨地瓷器,刚好可以用来装饰他们的豪华府邸,因而令其收藏价值骤增。

在当时著名的古董商中,以 Edgar Gorer、Joseph Duveen 及 Frank Partridge 对于推动康熙瓷器市场最为活跃。他们曾帮助多位重要中国瓷器藏家建立其收藏,并提供了大量的康熙瓷器精品,其中亦包括墨地彩瓷。

在需求增大的情况之下,货源供应变得至关重要。有两个主要原因促使了十九世纪晚期墨地彩瓷在中国的大量烧制。其一是晚清时局动荡,景德镇瓷匠收到的制瓷订单数量减少,故此对订烧制作康熙风格瓷器(包括大型墨地彩瓷)必是欣然接受。其二,据传宫廷太监为了讨好慈禧太后,会在五彩器上添加墨地,制成墨地彩瓷,以悦凤颜(见 Gerald ReiHinger,《Economics of Taste》,卷2,伦敦,1970年,页212)。同样为了取悦慈禧太后,有人也可能聘请景德镇瓷匠制作相近的彩瓷献给太后。在当时售往西方的墨地彩瓷当中,有将康熙瓷器剥彩后重施墨地彩饰之器,亦有将新烧瓷品作为康熙本朝之器者。直至1974年,约翰•亚历山大•波普著Frick收藏瓷器图录时,方始对此类器之断代提出疑问。波普认为此类大型墨地彩瓷皆制于十九世纪晚期(详见约翰•亚历山大•波普,《The Frick Collection: An Illustrated Catalogue. Vol. 7 Porcelains, Oriental and French》,华盛顿,1974年,页87至90)。虽然当时波普及数位学者已经对此类瓷器提出疑问,然而直至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此类大型墨地彩瓷器方获公认为十九世纪晚期之器,并重新断代。

墨地彩瓷在二十世纪初期价格曾一度十分昂贵。Frank Partridge 曾以数百英镑购买了一件墨地彩瓷瓶,后于1919年以天价的12,000英镑售予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墨地彩瓷收藏最丰者,当数George Salting(1839-1909)以及James A. Garland(1840-1902),前者后将其收藏遗赠给了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后者的 收藏则由 Duveen 以500,000美元购得,后转卖给了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1913),摩根去世后继由 Duveen 重新购入,其中多数由洛克菲勒纳入收藏。当时藏家及古董商为觅得此类佳器,竞争激烈,不少友人因而反目,甚至演变成官司纠纷。此类墨地彩瓷虽于今天重新被断代为十九世纪晚期,但仍然深受藏家钟爱,并可使今人一窥西方收藏黄金年代的独特面貌。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More from 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