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夢迷離:超現實主義作品賞析

超現實主義作品涵義耐人尋味,堪值細賞。蘇富比即將舉行多場拍賣會,呈獻超現實主義佳作,包括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日拍 (11月13日美國東岸時間早上10時)、理性之沉睡第二部分|超現實主義藝術私人珍藏網上專場 (10月29日至11月28日開放競投)

現實主義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灰燼之上。戰後社會群眾仍然設法理解世界在這幾年之間翻天覆地的巨變,多愁善感的藝術家們尤其思緒萬千。儘管硝煙在停戰協議下暫滅,但卻磨不去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及對人性理想的幻滅,唯一有效的解困方法就是革命。法國作家、理論家安德烈・布勒東就是這場革命的領軍人物。他援引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主張藝術家應摒棄傳統和自我意識的審查,投入精神的自動主義,任由潛意識的力量在稿紙或畫布上發揮。當潛意識與意識思維結合,作品就能反映更接近絕對的現實。

布勒東的《超現實主義宣言》在世界各地觸發一股浪潮,各路藝術家各施各法,在潛意識裡探索更奇瑰的新天地。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例如伊夫・唐吉、薩爾瓦多・達利,他們的作品往往令觀者反觀內心最隱秘之處。

細賞以下的油畫和紙本作品,領略諸位藝術家演繹的超現實主義奧秘。

伊夫・唐吉

「作品在我面前展開,逐漸揭示驚喜。這使我感到完全自由,亦因如此,我無法在作畫前預先計劃,或描草稿。」
引述伊夫・唐吉,《ART DIGEST》,第28冊,1953年。ART DIGEST, INCORPORATED 出版

伊夫唐吉,《無題》,1936年

伊夫・唐吉,《無題》,1936年作,估價:100,000 – 150,000美元

伊夫唐吉,《無題》,1936年

伊夫・唐吉,《無題》,1936年作,估價:80,000 – 120,000美元

薩爾瓦多・達利

安德烈・布勒東曾經把超現實主義形容為「純粹心靈之無意識行為」(pure psychic automatism),鼓勵並嘗試無意識寫作和繪畫。達利認識布勒東和著名心理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但他並不讚同前者的無意識主張,反而建議藝術創作應該經過深思熟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達利提出「偏執狂批判法」(paranoiac-critical),即在偏執的狀態下對本體進行解構,促使主觀意識將迥然不同或意想不到的事物連結起來。

「超現實主義具有破壞性,但它只會打破限制想像力的枷鎖。」
薩爾瓦多・達利,引述自《達達主義:藝術與反藝術》,漢斯・里希特,MCGRAW-HILL出版,1965年

薩爾瓦多・達利,《戴玫瑰花的女子》,1981年構思,1987年鑄造

薩爾瓦多・達利,《戴玫瑰花的女子》,1981年構思,1987年由維羅納省索姆馬坎帕尼亞鎮的BONVICINI鑄造廠鑄造,1版8件,估價:150,000 – 250,000美元

薩爾瓦多・達利,《騎士、玫瑰與裸女》,1959年作

薩爾瓦多・達利,《騎士、玫瑰與裸女》,1959年作,估價:60,000 – 80,000美元

蘿蜜迪奧絲・法蘿

法蘿的作品裡創意超凡,彰顯她對超現實主義的巨大貢獻。從中世紀歷史和古希臘神話,到理性科學、煉金術、大自然和異教信仰——森羅萬象的世界觀成為構建她筆下宇宙的基礎元素和圖像符號,風格別樹一幟。法蘿的作品雖然寫滿奇幻色彩,但卻建基於她對過去清醒的記憶之上。

「我相信它(超現實主義)的神髓不會消減,因為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超現實主義之於藝術,就像心理分析學之於潛意識的發掘。」
蘿蜜迪奧絲・法蘿,引述自《意外之旅》,珍妮・卡普蘭,ABBEVILLE PRESS出版,1988年

蘿蜜迪奧絲・法蘿,《森林學堂(逃學)》,1962年作

蘿蜜迪奧絲・法蘿,《森林學堂(逃學)》,1962年作,估價:800,000 – 1,200,000美元

本作作於1962年,是法蘿筆下龐雜視覺語彙的典例。她將不凡嵌入平凡,帶領觀者走進一個以日常生活為條框的世界,當中的角色帶著自我暗示的意味,以抽象、比喻、諷刺的形象呈現人前。作品體現法蘿一生追求自由,並渴望昇華至窺探全知全能的神聖境界。標題直譯為「森林學堂」,也是口語中「逃學」的意思,畫中的年輕人偷偷溜進森林,探尋人與異世界之間的秘密紐帶。畫家借助大自然,營造出一個纖細靜謐的場景,暗喻在傳統文化裡,孩童長大成人需要經歷的洗禮。

林飛龍

林飛龍是享負盛名的現代古巴藝術家,歐洲現代主義和加勒比非裔象徵主義在他的駕馭下融為一體。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深受立體派、超現實派和野獸派影響,畢加索對他的作品讚譽有加,在這位藝術大師的引介之下,他在巴黎成功開辦處女展。到了四十年代,林飛龍對繪畫和構圖的處理、以及對意象的運用,均賦予全新的內涵,轉變非常顯著。他重新發現祖國蒼翠的自然風光,燃起對「聖得利亞」(Santería )民俗信仰的熱情,一個前所未見的美學風格因此應運而生。

「我總是憑直覺創作。」
林飛龍,引述自《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呈獻:林飛龍》展覽圖錄,泰特現代美術館,2016-17年

林飛龍,《女子與鳥》,1949年作

林飛龍,《女子與鳥》,1949年作,估價:800,000 – 1,200,000美元

《女子與鳥》(1949年)刻畫了風姿綽約的馬首女子,她象徵女性力量,是林飛龍筆下角色的形象雛形(蘿薇莉・史鐸克・斯姆斯,〈林飛龍筆下的馬首女子:美之化身〉,《林飛龍在北美》展覽圖錄,密爾沃基,哈格緹伉儷藝術博物館,2007年,頁28)。馬首女子擁有非洲化的形態、現代藝術的混合風格和分離的結構,在1943年的知名畫作《叢林》裡首度成形,作品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林飛龍,《夜之初(林先生,你好)》,1959年

林飛龍,《夜之初(林先生,你好)》,1959年作,估價:700,000 – 900,000美元

在《夜之初(林先生,你好)》一作中,林飛龍描繪了騎在馬背上、在神秘的奇幻國度裡穿行的自己。所有動作戛然而至,留著鬍鬚的畫中人轉頭望向觀者,打破了畫布內外的隔閡,邀請畫外人進入一個未知世界。一如古斯塔夫・庫爾貝描繪他與收藏家好友阿弗烈・布亞及其隨從卡拉在路上相遇的作品《偶遇》,本作同時也是一幀自畫像。它畫於1959年,正值藝術家的成熟時期,作品回溯了林飛龍的一段童年記憶——當晚,一隻蝙蝠在閃電劃過夜空的瞬間衝進他的房間。植物、動物和人在黑夜裡彼此交纏,藝術家將神秘意象和蘊藏個人深意的符號二合為一,糅合其中。

馬克斯・恩斯特

恩斯特(1891–1976)生於德國科隆市附近的一個天主教中產家庭,在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中,以繪畫、雕塑和難以捉摸的藝術創作奠下一席之位。他專注於無意識的社會批判,大膽嘗試各種題材和技巧,用畫筆記錄了二十世紀的風雲色變。

「親愛的讀者,當你進入馬克斯・恩斯特的世界,請不要指望外界的幫助……你將會獨自前行。」
尼可拉斯・卡拉斯論馬克斯・恩斯特,〈她的身體變得光芒四射、美艷動人〉,《VIEW》(紐約),第2季,第1期(1942年4月),頁20

馬克斯・恩斯特,《漩渦》,1925年作

馬克斯・恩斯特,《漩渦》,1925年作,估價:400,000 – 600,000美元

1925年左右,恩斯特在布列塔尼的海濱小鎮波爾尼克創作了大海系列,當地風光怡人,成為其作品裡海洋元素的靈感泉源,本作《漩渦》正是其中之一。恩斯特在這段時期發明了對其創作生涯至關重要的拓印法(frottage),用這種技法創作的怪誕形象一路滿佈他的「探索之旅」,將隨機、無意識所得的圖案組合起來,而隨機和無意識創作正是超現實流派的重要主張。

馬克斯・恩斯特,《叢林》,約1934-35年作

馬克斯・恩斯特,《叢林》,約1934-35年作,估價:50,000 – 70,000美元

馬塔

智利畫家馬塔是連繫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二十世紀現代主義中歐洲和美洲前衛藝術之間的紐帶。他年輕時已結識馬格利特、達利、布勒東等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藝術家和思想家,並勇於嘗試無意識創作手法,以斑斕的色彩和跳脫的筆觸,在建築結構上加入生物形態。這種作品特質,暗示他曾在智利天主教大學取得建築學士學位,以及是科比意昔日的門生。

「馬塔對超現實主義繪畫的首個兼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發現了當時在藝術界裡未知的空間領域。」
馬塞爾・杜尚,《ARTNEWS》雜誌,美國,ARTNEWS ASSOCIATES出版,1999年

馬塔,《內在管道》,1969年作

馬塔,《內在管道》,1969年作,估價:300,000 – 400,000美元

本作和同系列的畫作啟發自馬塔在六十年代巴黎寓所的飯廳,廳中四壁和天花板畫滿圖畫,營造出一個盒狀的效果,讓客人沉浸在主人家的世界裡。本作與1969年的《打開方盒,尋找生活》關係密切,後者典藏於智利聖地亞哥國家美術館。

馬塔,《恐懼並非真相》,1948年作

馬塔,《恐懼並非真相》,1948年作,估價:80,000 – 120,000美元。圖片:KAROLINE GLASOW Karoline Glasow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塔執著於因衝突而毀滅的世界該如何重生、重建。自從1948年脫離超現實主義團體後,他便放棄對潛意識的默想和發掘,轉而創作直接與政治運動相關的作品。他相信繪畫的意義在於「影響觀眾,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現實和並未透過藝術表現出來的現實,因為這個現實就是生活本身」。《恐懼並非真相》一作擁有立體且線性的結構,但卻充滿有機形態和生機勃勃的色彩,張力十足。

馬塔,《Ans word》,1976年作

馬塔,《Ans word》,1976年作,估價:30,000 – 40,000美元

沃爾夫岡・帕倫

帕倫在1905年生於維也納,年輕時遠赴巴黎修讀藝術,曾拜費爾南・雷捷和漢斯・霍夫曼為師。他在1935年加入巴黎超現實主義團體,並發明煙燻法(fumage),即在畫布或畫紙上用煙作為創作媒材。與很多歐洲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一樣,帕倫和妻子愛麗絲・拉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逃離戰火,並於1939年暫避墨西哥。期間,他對西北海岸的美洲土著藝術和宇宙觀產生濃厚興趣,和超現實主義漸行漸遠,轉而與老朋友哥登・昂斯洛・福特和李・穆利肯一起,以藝術探索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在一個什麼都不易懂的世界裡,為什麼藝術應該易懂?」
沃爾夫岡・帕倫,引述自羅賓・勞倫斯所撰之藝評〈艾蜜莉・卡爾與沃爾夫岡・帕倫:一位有趣的法國藝術家在今年夏天來探望我〉,《CANADIAN ART》,2016年10月16日

沃爾夫岡・帕倫,《俄梅戛》,1953年作

沃爾夫岡・帕倫,《俄梅戛》,1953年作,估價:70,000 – 90,000美元。圖片:KAROLINE GLASOW Karoline Glasow

萊昂諾爾・菲尼

「繪畫如夢,自有生命,而我作畫跟我做夢的方式相去不遠。」
萊昂諾爾・菲尼,引述自《ARCHITECTURAL DIGEST》,美國,JOHN C. BRASFIELD出版,1986年

萊昂諾爾・菲尼,《鞦韆III》,1970年作

萊昂諾爾・菲尼,《鞦韆III》,1970年作,估價:40,000 – 60,000美元

萊昂諾爾・菲尼,《女子與斯芬克斯》,約1946年作

萊昂諾爾・菲尼,《女子與斯芬克斯》,約1946年作,估價:3,000 – 5,000美元

萊昂諾爾・菲尼,《女子頭像》,約1946年作

萊昂諾爾・菲尼,《女子頭像》,約1946年作,估價:3,000 – 4,000美元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

更多文章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