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利時藝術家馬格利特的作品,充滿他天馬行空的奇思異想,初見也許不解其意,但總能緊緊抓住觀者目光,細細品味之後,或莞爾一笑或低頭沉思,端看觀者憑藉人生經驗如何解讀,總之肯定「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晨星》(L'Etoile du matin)結合了美國原住民的側面與藝術家之妻喬潔特(Georgette )的頭像,獨樹一幟,雖尺幅不大,但充滿視覺衝擊力,更吸引人探究背後的意義。身為超現實主義領軍人物,馬格利特擅長將看似毫無關聯的「物件」加以組合,碰撞出創意與詩意: 黑禮帽紳士加上青蘋果、藍天上漂浮的巨石、打開門就登堂入室的白雲,獨特的視覺語言讓他在藝術史上佔重要一席之地。
此作既非肖像畫,亦非描述真實事件,「鏡像」一直是藝術家關注的焦點,同時呈現真實與反射出的虛像,馬格利特使用此手法使觀者感到不安─—似鏡像反射的意象在其作品中不斷重複。《晨星》將兩張面孔充當彼此的鏡子,對稱並置。馬格利特將圖像間的能量逐漸轉化、融合,相互比較之後再行比喻,他的做法比起專注探究一個物件在畫面中產生的力量,更顯出無限解讀的意趣。兩張臉部特寫使觀者聯想到羅馬門神雅努斯(Janus)的兩張臉,總是分別望向前方與後方,看向過去與未來,《晨星》之中的喬潔特與美國原住民望向的是大西洋兩端的此岸與彼岸? 還是舊世界到新世界的變遷與過渡?
二十世紀30年代對馬格利特來說,乃至關重要的黃金十年,他受到好友──劇作家和小說家克勞德.斯帕克(Claude Spaak)的支持和推崇。在30年代中期,斯帕克收藏了許多馬格利特的作品,爾後,他們建立了更正式的贊助關係,斯帕克委託馬格利特創作家族成員肖像,並將馬格利特引薦予其他藏家。此作由現任藏家家族在畫作完成不久即透過斯帕克購得,一直保留在家族收藏中,如今首現拍場,見證一段藝術史上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