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2 月香港蘇富比呈獻四幅枚中栨(梅忠恕,1906-1980)傑作,此組作品以「Memory & Modernity」為主題,創作時期由1930 年代至 1970 年代不等,涵蓋藝術家近半世紀的創作人生。這幾幅作品來自重要歐洲私人收藏,藏家與枚氏家族交好,珍藏的作品反映出其品味清雅高致。藏家於90年代期間直接向枚氏家族購得此四幅畫作,可見這些作品別具意義。
夢中的越南
枚中栨(梅忠恕)的作品讓觀者進入「夢中的越南」。最早提出這個形容的是枚中栨首個回顧展的策展人,該次展覽由法國馬孔市烏爾蘇林博物館及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合辦,並由枚中栨的獨女Lan Mai女士負責統籌,展出的畫作來自法國國家機構、私人收藏家和枚氏家族的收藏,其中許多作品從未曾公開展出。枚中栨畢生探索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得以窺見當中點滴 :他與越南和法國的關係,以及他與中越和歐洲藝術史的淵源。
以上影片只提供法文版本。
枚中栨出生於越南的上流社會,父親Mai Trung Cat是越南北寧省總督。1919年,越南政府正式廢除科舉制,枚中栨唯有另謀出路。1925 年,河內新成立的中南半島美術學院為他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他在1930 年畢業,旋即在順化取得了教職,在該處任教共七年,並於 1936年在中南半島美術學院任教,同時參加本地及國際展覽。1937年,枚氏前往法國,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藝術博覽。為了逃避由家人安排的婚姻和生活,他決定留在法國。他與黎譜和武元談等藝術家一樣,為了事業而留在歐洲發展。枚中栨在法國四十多年間,創作了許多出色作品,而且廣受讚譽。 1980 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小城與世長辭。
越南最後的陽光
中南半島美術學院非常重視東亞藝術創作的發展,同時亦將歐洲藝術風格納入學院課程。 因此,枚中栨最早期的作品當中,也包括多幅油彩畫布的佳作。枚氏的油畫非常罕有,據記錄僅七幅曾經亮相拍賣場。《河邊戴圓錐形帽子的仕女》是尤其重要的作品,完成於1937 年,也就是藝術家在越南的最後一年,同年 7 月,他就離開了越南。
觀賞本畫,令人不期然想起《芳小姐的肖像》——這幅1930年的油畫作品在2021年4 月於香港蘇富比以 2440 萬港元(310 萬美元)成交,創下了越南藝術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兩幅畫的共通點不僅在於它們同屬油畫,更在於畫中人的形象:兩幅畫裡面的女郎身穿的黛奧是一模一樣的。觀察烏爾蘇林博物館展出的畫作,可見留意到枚中栨有多喜歡這件綠色的奧黛,它至少出現在那個時期的五件重要作品當中。雖然這名女子的身份至今尚未確定,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無可否認,她是枚中栨在順化期間最喜歡的模特兒。事實上,他在順化時創作的許多素描和油畫,裡面畫的都是同一個人,此人與本畫的主角非常接近:橢圓的臉龐、大眼睛、一縷曲髮落在臉頰上。畫中的她在中午時分站在河邊,綠色的奧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彷如玉雕般玲瓏精緻。她的臉被一頂圓錐形帽子遮住,略帶一絲神秘感,背景雲層聚集於河流上方,兩條船正在河中航行。
本畫用色和諧,畫中女郎表情甜美,氣氛寧靜安詳。與此同時,微風略過吹動黛奧,女郎用力捏緊帽子繫帶,令畫面更覺張弛有度。枚中栨擅長為油畫注入敘事感和力量,從本畫當中,我們也可看到他用色和運筆的技巧靈活,為順化的日常生活場景添上一種難以抗拒的迷人魅力。
融情於畫
遠居異鄉的枚中栨深知自己不會再回到祖國,因而寄情採用絲綢及水粉創作,捨棄油彩畫布。他從 1940 年代後期開始專注水粉絹本創作, 發展出一種非常個人的風格。他用分層的平面取代透視法,亦不再用色彩展示陰影效果,作品亦偏離了寫實主義。
《旋律》創作於 1960 年代中期,當時枚中栨的用色最為明亮。此畫非常優雅,而且尺幅龐大。畫面以設計精緻的紅色柵欄代表畫中人身處的陽台,一位女郎正為同伴彈奏月琴。自順化時期以來枚氏一直都有修習越南傳統音樂,技巧甚為出色,所以音樂對他來說尤具意義。他在作畫時還會播放越南歌曲,所以音樂對他的創作過程也很重要。
在此之前兩年,即 1964 年,《橫臥仕女》就已經展示了藝術家營造空間詩意和親密感的能力。《橫臥仕女》中的女郎脫下奧黛、只穿著絲綢褲,用扇子遮在胸前,可說是藝術家最富情色意味的畫作。我看過枚中栨的數百幅作品,卻很少看到這樣刻意地擺出模棱兩可姿態的作品。他以紅色作背景,那是歐洲象徵主義中代表激情的顏色,此外還一個盌,這是一個語帶雙關的隱喻。而畫中所見的窗簾,通常用於越南傳統的祖先肖像中,現在卻成了旁觀者偷窺的暗示。
除了越南文化之外,枚中栨的作品還借鑑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曾經代理其作品的畫廊經理人讓-弗朗索瓦·阿佩斯特蓋(Jean-François Apesteguy)曾鼓勵枚中栨從歐洲經典藝術中尋找靈感,或許因為如此,他尋覓到一個新方向。 在我看來,這幅充滿暗示的作品充分證明了枚氏的博學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