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編譯:勞嘉敏
Chinese version transcreated by Olivia Lo
斗 轉星移,寒來暑往。幾千年來,季節變遷一直是日本匠人和藝術家的靈感泉源,不知孕育了多少觸動人心的書畫、陶器和俳句。這些作品吟詠春花夏樹,秋月冬雪,讓後世可窺單軸而觀四時遞嬗之山水,觀片陶而知季候更迭之天地,方寸之間,盡見日式美學。
四季交替的美景是大自然對人類創造力的恩賜,試問誰不喜歡秋日暖陽下金黃與火紅交織的鬆厚落葉,誰又不為雪粉輕吻山尖的溫柔而感動?然而恆常在日本文化與美學中流轉的四季,其實植根於更深層次的精神土壤,它源自兩大宗教信仰 —— 神道和佛教。
風景隨四季變化,人類的日常也因應節氣有條不紊地進行,幻變是唯一的不變,佛家相信諸行無常,神道思想亦主張對世間萬物抱持崇敬之心。
春去夏立,秋盡冬來,花開花落終有時,眾生均逃不過生老病死的循環,大千世界皆遵循著成住壞空的運行規律。諸事無常,但無常即有常。神佛二教習合為一,築起了大和美學體系的基本概念。
例如京都龍安寺的石庭,就體現了無常與有常的相生相依。無論石庭周圍的樹木如何循四季而轉變,枯山水中的砂石卻始終紋絲不動。這樣的佈置,可讓禪僧靜心念佛參禪。

在眾多日式美學概念中,「侘寂」也許最令人耳熟能詳。侘寂之美,是不完美、非恆存、未完成的,甚至可在簡單如一幅掛畫或一隻茶盌中找到。事物短暫易逝,我們應順應自然,學懂欣賞隨興而為、質樸抱憾的美。

十六世紀,師從一流茶人武野紹鷗的禪僧千利休在悟得「侘茶」真髓後,提出茶道精神講求「和、敬、清、寂」。他所開創的茶道儀式沿用至今,而他本人亦被尊為「日本茶聖」。
相傳武野紹鷗曾叫千利休去打掃庭院,利休按照紹鷗囑咐,把庭院的礫砂仔細耙整了一遍,卻在邀請老師過來前,搖晃其中一棵櫻花樹,讓花瓣掉落到井井有條的庭院中。耙整過的砂地因為隨處飄散的落英而生出瑕疵,卻又平添了美感,侘寂由此而生。
建築師 Leonard Koren 在《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一書中寫道:「侘寂之美與西方追求的大美正好相反,西方的美要氣魄恢弘,永恆不滅,侘寂卻無法在極盛之時覓得,它藏在自然的萌動和消逝當中。」
日式美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幽玄」。幽玄,陰翳朦朧,枯淡晦澀。它並非著眼於所見之象,而是象外所生之境。能樂大師世阿彌說過:「唯美而柔和之風姿,乃幽玄之本體也。」能劇中近乎隱喻符號般的面具和服裝,無一不挑動著觀眾的想像力,以舞蹈展示的深遠清寂,則低訴著肢體動作背後的幽微玄奧。
幽玄哲思同樣表現在四季當中。春暖花開,然而一歲一枯榮。花開之時,我們想到的應是花不總是滿開、而且終將凋零的定律。
在侘寂與幽玄以外,和式美學中的「雅」亦是一種稍縱即逝的美。欣賞優雅的春櫻和秋葉,對景感懷,抒發物哀之噫嘆。粉櫻雖爛漫,紅葉也壯絕,但終究零落成泥碾作塵。
碾作塵,香如故,一縷幽魂,來年復生,從無常中綻放有常,以有常延續斑駁無常的歲月。風花雪月轉瞬杳然,只留下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的蒼古與逍遙。
特別鳴謝 汴京茶寮 Tealosophy Hong Kong 及 East_c.florist 為以上主題圖片提供拍攝場地及花藝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