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 即將於九月舉行的「悟相:宗教藝術專拍」將邀藏家領略佛教亞洲史略,一窺大宗佛教所奉尊主之迥異神形,臻微入妙卻又萬變不離其一。
起源於公元前六至五世紀,佛教同其經世濟眾的精神,在那個未曾普及文字年代,它的人文地位不容小窺。「人文藝術」如今日的文學般成為人類的精神食糧。然而尊佛變化萬千的形態手勢──梵文(Mudra)手印──亦被信眾視作重要符號以傳達不同訊息。
以下為您列舉為人熟知的手印以及持此印之主:
(左)白度母唐卡繪畫,西藏,19世紀 (右)局部細節
予愿印(Varada Mudra):又稱施予印 。是最為人熟知的手印,以表普度眾生的慈悲心施與,給予眾生所需,滿足眾生所願之意,持此印者有菩薩或其他主慈悲之佛,例如白度母手印(如上圖),掌心向上,右手自然平伸下垂 。之所以被稱為施予印,因其似授予的姿態,表達傳承對精神,情感和身體的祝福。五個向外伸展的手指象徵其慈悲,普世濟人,憂人所憂,堅定不渝,慷慨行善的禪心。
(左) 一尊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西藏,16/17世紀 (右) 局部細節
觸地印(Bhumisparsha Mudra): 很多東方禪修者會對這一冥想手勢熟悉。這一手印為釋迦牟尼獨有(如上圖),描述了他在證悟之前,指腹觸地,大地裂開,以大地生靈為證,表萬象頓徹,豁然開朗之意 。
(左) 一尊鎏金銅湯東杰布佛像,西藏,16世紀 (右) 局部細節
安慰印(Vitarka Mudra):以示講解佛法或詮釋佛教教義的姿態,持此印之尊有如藏傳佛祖湯東杰布以及第五世達賴喇嘛罗桑嘉措(如上圖所示),其將拇指和食指相觸,而此印亦常用於享有歷史盛名,為傳承佛學教義貢獻卓越的主尊造像之上。
編譯:Amelie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