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10月28日再度舉槌:紐約當代、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全球直播

Sotheby's
紐約蘇富比預展 - 10月21日開幕,需預約參觀

蘇富比宣布,10月28日(星期三)紐約將再度舉行全球直播當代藝術、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

這是繼今年六月以來又一場跨門類藝術拍賣盛會,其中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晚拍的焦點分別是:馬克·羅斯科1958年鉅作《無題(褐紅上的黑)》,估計成交價高達2,500萬至3,500萬美元;文森·梵谷1890年作品《玻璃瓶中的花》,估價1,400萬至1,800萬美元。

紐約秋季晚拍繼承了今夏蘇富比首創的線上互動模式和技術,將晚拍現場實況直播到全球,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欣賞到高清實時畫面,而競投人可透過紐約、香港及倫敦三地的蘇富比專家在電話上出價,或在蘇富比網上平台即時參與競投。

晚拍預展自10月21日起在紐約蘇富比總部的藝術空間舉行,觀眾需預約入場。

至於紐約當代、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日拍,將於11月中旬舉行。12月初紐約再舉辦另一場當代、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盛會,敬請密切留意。

「我們將於今年秋季在紐約舉辦當代、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拍賣盛會,繼續採用靈活的拍賣日程和形式,為客戶帶來便利,其重要性及卓越成果不言而喻。六月我們在紐約舉行了首場全球拍賣直播,及後倫敦、香港亦有舉行,接下來巴黎也即將跟隨。我們再接再厲,在紐約蘇富比再次呈獻數字化的互動拍賣形式,實在令人期待。」
蘇富比藝術業務部門主席 AMY CAPPELLAZZO

紐約秋季拍賣會承接日前落幕的香港蘇富比秋拍盛勢——全部16場拍賣會總成交價高達33.5億港元(4.32億美元),連續第8季總成交額超過4億美元,其中亮麗佳績當數格哈德・里希特抽象鉅作《抽象畫(649-2)》。這幅作品以 2,930萬美元震撼落槌,打破西方藝術品在亞洲的最高成交價紀錄。香港秋拍屢創佳績,足見亞洲藝術市場整體實力強勁,區內西方藝術品的表現尤為出色。

馬克・羅斯科《無題(褐紅上的黑)》


 

馬克・羅斯科《無題(褐紅上的黑)》,1958年作

當代藝術晚拍焦點無疑是馬克・羅斯科的《無題(褐紅上的黑)》。這幅羅斯科藝術生涯巔峰時期的鉅作將於10月28日上拍,估價2,500至3,500萬美元。其他值得留意的作品包括克里夫・斯蒂的《1957-G》(估價 1,200至1,800萬美元)、布萊斯・馬登《3》(估價 1,000至1,500萬美元),後者由巴爾的摩美術館釋出。

《無題(褐紅上的黑)》於1958年面世,是羅斯科著名《西拉格姆壁畫》(Seagram Murals)系列的序章,其用色為後續作品帶來啟發。羅斯科於同年末著手創作這個系列,壁畫中濃郁的血紅、酒紅和墨黑色直接呼應了本作的色彩,其中一幅壁畫——1958年《褐紅上的黑》更以本作的標題為名,現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永久展出。本作的暗黑之美,與此系列的傳奇鉅作所散發的靜謐幽雅互為交映,見證藝術家作品情感越更深沉、趨向省冥想的風格蛻變,亦是羅斯科最為人樂道的特色。




「我們曾有幸呈獻馬克・羅斯科事業生涯關鍵時期多幅重要作品,例如去年為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拍賣的1960年鉅作《無題》。羅斯科在這個時期的用色技藝完全成熟,他突破了畫幅的界限,趨近實現崇高境界的目標。《無題(褐紅上的黑)》體現了他的臻絕造詣,視覺效果震撼人心,讓觀者彷彿置身於泰特藝術館的知名《西拉格姆壁畫》系列之中。」
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部門主管 DAVID GALPERIN

無題(褐紅上的黑)》高72英寸,與人身等高,引領觀者走進畫中超凡脫俗的世界。作品背景呈深紅色調,畫面上方可見四個紅黑相間的色塊,互相平衡對等,構建出一片優美的抽象天地。本作的構圖與《第16號(紅、褐、黑)》(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及《紅色中的四塊暗色》(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藏)息息相關,兩者同樣出自1958年。

1958年,羅斯科一共創作了36幅長或寬超過50英寸的作品,其中19幅現由各地藝術機構珍藏,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日本佐倉市DIC川村記念美術館以及倫敦泰特藝術館;其餘現屬各大知名私人收藏。

今次是繼2015年後,首次再有羅斯科的1958年作品上拍。


文森・梵谷《玻璃瓶中的花》


 


 
10月28日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將由文森・梵谷的《瓶花》妍領群芳,作品估價由1,400萬至1,800萬美元。這幅作品是梵谷安頓在奧維小鎮後不久的1890年6月所畫,而奧維小鎮是梵谷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他在鎮上逗留了70天,直至7月29日離世,期間大約完成了70幅作品,本作是其中一幅。

「梵谷是史上最備受敬重愛戴、家傳互曉的藝術家。每逢有他的作品現身市場,總會掀起輿論熱潮。《玻璃瓶中的花》之所以卓爾不群,是因為當時梵谷的藝術修為正值巔峰,陷入不能自拔的創作狂熱,可惜距離撒手人寰的日子亦不遠矣。他短居奧維小鎮的這段時間裡畫過好幾幅流傳後世的傑作,包括著名的嘉舍醫生肖像,而《玻璃瓶中的花》刻畫的正是寧靜的鄉村日常。花卉畫對梵谷標誌性繪畫技巧的形成極為重要,他以此素材為練習對象,磨礪出其風格筆法和用色,擄獲了無數人的想像力。」
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主管JULIAN DAWES

在聖雷米的精神病院休養一年後,梵谷在1890年5月20日離開巴黎,身上帶著一封由弟弟提奧寫給保羅・費迪南・嘉舍醫生(Dr. Paul Ferdinand Gachet)的介紹信。嘉舍醫生為人特立獨行,他支持順勢療法,同時熱愛藝術;在提奧眼中,他是讓哥哥接受新式療法的希望。

5月20日,梵谷抵達奧維小鎮的第一天就在給提奧的信中寫道:「奧維小鎮非常漂亮,用茅草蓋成的屋頂現在已經愈來愈少見,在這裡卻比比皆是。所以我想以此為題材畫一些畫,希望能夠幫補一下我的生活開支——因為這裡實在美得驚人;這是真正的鄉村景致,個性鮮明,優美如畫。」直至7月29日離世前的70天裡,他總共創作了大約70幅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奧維小鎮及周邊的風景。這個時期的作品除了本作和其他靜物畫以外,還有不少重要的人物肖像,例如嘉舍醫生和嘉舍醫生女兒彈鋼琴的畫像。

1886年是梵谷在巴黎展開生活的第一年,那年,他開始認真創作花卉畫,《玻璃瓶中的花》與其花卉畫的創作手法一脈相承。來巴黎之前,梵谷喜用暗沉的色彩;但自從見識到印象派和後印象派作品中的斑斕世界後,他逐漸發展出個人風格強烈的筆觸和艷麗、分明的用色,並以花卉畫為媒介,淬煉出臻善臻美的境界,在《玻璃瓶中的花》一作中綻放綽約風姿。梵谷筆下的花束一般由常見的園圃鮮花或路邊野花搭配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組合。本作的玻璃瓶中插著幾株垂墜著一串串花朵的毛地黃,再襯托一把麥穗和幾株藤蔓,花瓶四平八穩地擺放在白色圓桌上,形狀和顏色相映成趣,營造出生機勃發而又含蓄細膩的氛圍。

本作在1946年於瑞士琉森的費沙畫廊(Gallery Fischer)被人發現,不久後歸還予前藏家阿弗烈・林登(Alfred Lindon)的家人,2000年本作在蘇富比上拍時,林登的兒子雅克即向本行確認此來源。1950年代,本作由雅克・林登(Jacques Lindon)售予佛羅里達州藏家蕭維斯特・霍普・拉博特(Sylvester Hope Labrot),此後輾轉落入不同的私人珍藏。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