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蔡小松自己的話說,他的藝術是「古典的當代主義」,儼如一名和平守護使者,他以筆為戎,其畫載和平之意,力求達致和諧意境,平衡對立力量。秉承這一創作理念,蔡氏專注於分析人性與自然、 古典與當代、 傳統與創新之間的衝突。
在過去兩年,蔡小松著手創作《松·感知》系列,並特別為是次蘇富比展售會創作出二十幅新畫作。新作品系列呈現成熟畫風,不僅筆法表現揮灑自如,更在靈動筆意中維持整體構圖之共鳴。我們很高興能在「感知:蔡小松」展售會前夕,邀請他聊聊蔡氏創作風格,以及蔡氏新系列是如何一改過往的具象表達手法,轉以形而上的層次詮釋世界。此外,蔡小松將於5月5日下午5時親臨蘇富比,對話獨立藝評家黃篤,誠邀藝術同好參與近距離交流心得,歡迎閣下撥冗蒞臨。
您會如何形容自己的風格?
非要我找個詞,那就古典的當代主義吧。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出自老子《道德經》)在似與不似之間,用經典的手法描繪對萬物本源的感知。
您認為您的畫作如何突破了傳統的界限?另一方面,您的畫作如何在傳統紮根?
如何面對傳統不單單困擾著水墨藝術家,幾乎所有古老文明國家的藝術家都會面臨這個問題,甚至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同樣存在,商人還要講究模式創新呢。我個人的看法是不要重複,也不要顛覆,而是要豐富。我認為我的作品是傳統的豐富,是傳統氣息撲面而來的當代藝術。
蔡小松《松·煙嵐映境》 (三聯作),2016年作
您的個人/文化背景如何在藝術中體現?
我出生在60年代,也算經歷了中國的大變遷。父親是研究倫理學的學者,母親是研究法律的。畢達格拉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小時候吃飯的飯桌上,最怕我父親談哲學,搞得我現在吃飯還是速度很快,恨不得五分鐘就從飯桌上撤退。但後來,很多人都說我看問題比較本質,動不動就梳理本源、流變、價值、邏輯……,原來這些東西早就深入到血液裡了。我自己畢業於中國畫水墨專業,年輕時我們都受西方哲學與西方美學的傳播影響,篤信不破不立,經歷過恨不得打倒一切重新建立標準的年代,隨著閱歷越深,會深入體會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獨到價值,可以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西方與東方文明,所以我的作品更趨向於融合,經典的當代主義。
集光與畫於一身的《天體》系列水墨裝置於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未來通行證」 展區亮相
您於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未來通行證」展區首度展出集光畫於一身的《星球》系列水墨裝置,蜚聲國際。你是否覺得不同地區觀眾對您筆下作品的評價及興趣有沒有因地區有所分別?
人的認知不同,感受會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我很喜歡聽我的藏家分析我的作品,往往給我驚喜。有一次,我的一個藏家說她特別喜歡那副作品,因為她覺得我的作品是她在萬米高空俯瞰天地的視野。還有一個美國藏家說她看到我畫的賞石,像是從畫面裡自己長出來的,這也挺有意思的。喜歡就好。
可否告訴我您遊走不同題材與畫風之間的故事?
有轉變,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轉變,不好意思又談哲學,還是把更多的解讀空間留給觀眾吧。
蔡氏對於衝突地區的著迷同時啟發他在中國跋山涉水,2012年結束尼泊爾和西藏之旅後,他作出決定性的轉變
攝影:蔡小松,多瀑勾,四川與西藏交界處
各地藝壇有時充滿隔閡,有時連結共生,您對此有什麼見解?
這個問題您會問James Turrell嗎?我現在已經不是太在乎東方的或西方的思潮,東方的或西方的藝術,我更在乎我創造的是不是好的藝術……
創作對您而言,最讓人興奮的是什麼?
我挺愛操心的。當今世界衝突頻仍,宗教、種族、地域,矛盾愈演愈烈。這好像是政治家的事,但如果大家都能藝術一點看問題,世界會不會變得好一點?大家欣賞我的作品,如果能從中感知藝術家的用心,從東方審美展示的東方價值觀,感受人與萬物的關聯,這就是我最大的期待。
作為藝術家,是否有一些自我秉承的習慣、原則?
我是一個追求極致的完美主義者,對瑕疵零容忍。在畫面上,盡洪荒之力,不惜筆墨。
現時有沒有哪位西方藝術家特別得到您認同?
我欣賞的西方藝術家:丟勒、庫爾貝、雷諾阿、塞尚、賈科梅蒂、蒙德里安、弗洛伊德。他們都是劃時代的大師,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看見前人的積澱,是對前人的豐富,又開創了新的時代,是我的偶像。
圖輯:蔡小松的水墨新境界
展售會
2017年5月5日 - 2017年5月19日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