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當代雕刻:工藝與藝術?

曾文泉
歐美當代雕刻藝術,在杜象使用現成品 (Ready-Made )之後,脫離「雕刻」手做( Hand-Made ) 原本的路線,在亞洲國家,雕刻依舊徘徊在近代主義的框架,跳脫不出石刻,鑄鐵翻模,銅雕木雕的藝術形式。

這樣的現象,在南韓尤其嚴重,1990起,當代藝術主要圍繞在創作的過程打轉,忽略材料以及媒體性,回觀2007年紐約新美術館(New Museum ),以拼裝與堆積材料為雕刻探討的方向「非紀念性:21世紀物件 ( Unmonumental :The Object in the 21st Century )」群展; 以及2014年,倫敦海沃美術館 ( Hayward Gallery )舉辦的「人類因子:當代雕刻的人形 (The Human Factor : The Figure in Contemporary Sculpture )」集中探討過去20年從近代雕刻繼續延續這股創作精神的藝術作品。今年秋天,南韓光州的「亞洲文化中心(Asia Culture Center )」藝術總監 Kim Sungwon 推出「工作人:當代雕刻的手藝 (Homo Faber: Craft in Contemporary Sculpture)」群展,重新對雕刻的工藝與工匠提出質疑,對當代雕刻展開新的探討。

第一間畫廊的「徐道獲 ( Do Ho Suh )」,淺綠色透明纖維薄紗,一比一大小,織錦首爾舊家的輪廓,佔滿美術館的空間,一種鄉愁般脆弱的記憶在作品中散發出來; 第二間「梁慧圭 ( Haegue Yang )」作品,加高的牆面,貼滿似古壁畫的壁紙,上面的物件大都是她的作品圖像,從拼貼、編織、木雕、百葉窗、人工稻草,透過不同媒材、解構與結構,並在大型裝置作品裝設互動多媒體器械。

尹秀珍的作品「武器 ( Weapon )」, 出現在2007年侯瀚如策展的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由大小不同的類似無線電高塔形狀的長矛,外頭披一層彩色的編織,像飛彈似的高掛著,來自中國不同區域的傳統編織出現在不同的長矛上。70年代的「貧窮藝術 ( Arte Povera )」以喚回傳統的手工藝為宗旨,Alighiero Boetti 以刺繡手法創作,有些作品甚至使用阿富汗婦女代工,把傳統及政治帶進作品中; 80年代新崛起的女性主義,提出性平議題,衍伸針織、編織,縫補成為女性主義的代言者。

德國女藝術家Claudia Wieser以整座展示台上無數的瓶狀雕刻呈現她的古典風格,師承康丁斯基與克利的近代主義氣息; 另一位德國女藝術家 Rosemarie Trockel 經常在重要學術機構展覽,作品結合拼貼、編織攝影照片、雕刻、錄像以及大型裝置,針對社會、性別以及特別的文化代碼,連結到哲學、考古以及自然科學,這次展出數件早期作品,「設備 (Device)」,「日曆(Kalender )」。韓國女藝術家Suki Seokyeong Kang一整年忙碌,從利物浦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成為最活躍的亞洲藝術家,作品結合韓國傳統音樂作曲「井間譜 ( Jeongganbo )」 ,依照「井( Jeong )」,一個音樂單位作為創作單元,有些作品獨立陳列,有些掛在牆上,乍看,像舊的家電面板,其實是透過一層層的繪畫累積出來的。Suki 也做錄像與表演項目。柬普寨藝術家 Sopheap Pich 以傳統的竹子藤條編織作為媒材,曾在德國文件大展以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作品「考驗 ( Ordeal )」是巨大的竹雕,看似放大的圓扇,又似一隻飛蛾的雙翼。

「工作人」呈現不同樣貌當代雕刻,在工匠與純藝術的模糊地帶裡,梳理出學術的當代的雕刻,展覽正在進行中,展期至明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