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安格丹《在布呂昂的蘆笛酒館》,1886−1887年作,估價: 800,000−1,200,000美元。
紐約 - 背景是由阿里斯蒂德‧布呂昂開設的蘆笛酒館,它集歌舞廳及餐館於一身,在二十世紀之交當時,各方藝術家、作家、表演者與一眾愛湊熱鬧的布爾喬亞人士都在此聚集,將這裏當成他們專屬的聚會熱點。畫中坐著路易‧安格丹的摰友、同事和鄉親:左前方是畫家艾米爾‧貝納爾,他的手擱在桌上,朝著同為藝術家、背對觀者的保羅‧坦皮耶爾的方向張望。右方吸煙者旁邊的是亞伯特‧格林尼埃,而坐在稍後面舉杯欲飲的是弗朗索瓦‧戈吉。在酒館較後中間位置的是杜魯斯‧洛特列克,他儘管踮腳引項還是比身邊的人矮了一截。而在最左側戴著高帽與紅色手套、手握拐杖的紳士身上也依稀可見他的踪影。阿里斯蒂德‧布呂昂則是備受愛戴的酒館主人及歌手,經常出現於洛特列克的著名海報畫作中。他站在酒館背景中的最高處,身穿醒目的紅襯衣,雙手叉腰,面容在煤氣燈照耀下顯得格外模糊。畫面中央則是一位身穿低胸露肩華衣的女子,標誌的誇張髮型加上帶點對眼,一看就知道是艷絕各大舞場的交際花「饞嘴姑娘」拉古樂。這幅畫作不單捕捉了1880年代巴黎蒙馬特五光十色的面貌,更巧妙地描繪出煤氣燈光下裊裊煙霧中的感官體驗。
亨利‧德‧杜魯斯‧洛特列克《小丑夏烏考》,1895年,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此幅路易‧安格丹作品尺寸宏大,一直被認為久已遺失,更曾傳可能從未成作。但是不少有關安格丹的參考文獻都有提及或旁徵《在布呂昂的蘆笛酒館》這幅畫作。例如,曾經有著作這樣寫道:「安格丹更創作大型畫幅《在布呂昂的蘆笛酒館》,描繪他的好友洛特列克、坦皮耶爾、理查德和艾米爾‧貝納爾。貝納爾不屑於煙花下流之地,一直不肯踏足酒館。因此安格丹便嘗試繪出大批草稿,實際上他花了太多精力在研究與無窮無盡的草稿上,最終精疲力盡,畫作從未得見天日。」(博拉姆與羅蘭索藝廊編,《安格丹,畫家的熱忱》,巴黎,1991年,頁99,譯自法語)。
路易‧安格丹的畫室,約1891–1892年。
路易‧安格丹於1882年抵達巴黎,並開始在萊昂‧博納特的工作室習畫,與杜魯斯‧洛特列克相識,後來他遷至費爾南德‧柯羅蒙的畫室工作,並與貝納爾和梵谷成為朋友。安格丹風流倜儻,畫功過人,一舉成為巴黎藝術及文學界的先鋒人物之一:「當時蒙馬特歌舞交際圈子以蘆笛酒館為中心,他成為了其中備受矚目的革新藝術家,並樹立起領袖風範…其創作題材包括城市景觀、歌舞廳餐館百態、裸體人像、賽馬場景以及時尚名媛。他將洛特列克與雷諾瓦的藝術風格加以薈萃與拆棄。」(約翰‧侯斯及瑪麗‧安‧史蒂文斯,《後印象派,歐洲繪畫的風潮》,倫敦,1979年,頁28)。史蒂芬‧奈菲及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在其著作中介紹:「洛特列克十七歲時認識安格丹,對他甘拜下風…便稱呼他這位好友為「我的偉人」,自此跟他形影不離。兩人其後來到柯羅蒙的畫室,更將那裏當成了私人社交場所。安格丹以其俊朗外表與非凡畫功,贏得同學們的尊重與厚愛。」(史蒂芬‧奈菲及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梵谷的一生》,紐約,2011年,頁510−511)。這段早期經歷直至其整個精彩藝術生涯中,安格丹不斷探索各種變革中的浪潮與藝術風格,涉足甚廣,尤其於日本版畫及印象派畫作的研究最為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