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友涵出生於一九四二年,早於一九六五年己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八十年代的美術思潮時,余友涵早已為人師表,是不少上海藝術家的啟蒙老師。他繼承了前輩吳大羽對抽象藝術的探索,於一九八九年的現代藝術大展中,展出三張抽象作品,於當時具象繪畫為主流的藝術圈中,成為少數的真正的先鋒。縱使余友涵受時代的感召,於九十年代繪畫政波普作品,但二〇〇七年起,他又再次回歸到抽象藝術中,可見抽象藝術於藝術家創作生涯的重要性。《2008》是藝術家於二〇〇八年創作,斷續的書法線條,躍現在彩色色塊組成的背景上,線條的顏色隨著色塊而改變,突破了藝術家以圓為構圖的〈圓系列〉,是後期抽象的重要之作。
上海藝術家馮良鴻憶述一九八四年一次到余老師作客的細節︰「正看到他在畫「圓」…一邊對我說,抽象畫很難畫。他說繪畫不僅要有現代感,而且一定要有民族性,這一點是我們當時嘗試繪畫的重要思路。」1 藝術家今年在其北京「元空間」的大型個人展覽亦表示,抽象風格是他心目中的創作︰「這種風格是中國的,又具有國際化。要符合這個條件,於是就畫出了《圓》那組抽象畫,我自己覺得,他們能符合我對於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這兩點要求。」余友涵於一九八〇年開始抽象藝術創作,八五年開始創作單色系的《圓系列》,其抽象系列的創作在九十年代曾經中斷了近十多年,並於二〇〇七年再次重新回到抽象藝術的重要探索。
余友涵不喜歡蘇聯現實主義,很早已經對西方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感到濃厚的興趣,並且以這此西方大師的風格,在八十年代初期,繪畫了一系列的風景寫生畫。一九八一年波斯頓美術館到中國展出「美國現代藝術」,加上余友涵看到吳大羽展覽上的作品,開始研究抽象藝術,並著手創作。
抽象對於藝術家而言,並非只是情感的表達,於余友涵而言,抽象藝術有著社會及哲學上的意義。「我的抽象作品不僅僅想容納社會的縮影,更想表現自然與人的縮影。(我的畫)就像跳躍性思維,這裡中斷的思緒會在另一端重新繼續下去。」2 而自然與人的關係,正是來自老子的《道德經》。「精神上主要是老子的《道德經》,我非常喜歡老子的基本觀點,因此也想讓畫面達到鮮活、靈動、永不停息的效果,因此,老子可謂是我的精神導師。」《道德經》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正好是余友涵抽象作品的寫景。一筆可以代表一個全貎,從一個局能夠反映一個整體,整體的精神可以通過局部顯現,好像在《2008》中,不同的書法線條在不同的背景中有著顏色及形狀上的變化,生命在持續變化中,好讓我們從微細之處見宇宙萬物及生命本質。
1 馮良鴻著〈現代繪畫﹣1985年复旦六人聯展》
2 奧伯里斯特採訪余友涵,二〇〇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