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秦琦和宋元元三位來自中國北京的畫家,都是具有自己獨特繪畫語言和繪畫能力的藝術家。他們注意對繪畫語言本身的閱讀和研究,並從不同的方向建立自己關於繪畫的敘事語法,雖然三位藝術家的教育經歷、問題介面和所關注的問題各不相同,但他們的藝術創作都是建立自己的精神體驗、時代觀察、問題反思上的,也都試圖通過自己對繪畫作為創作媒介的思考和重新審視,賦予當代繪畫鮮活而凝重的力量,呈現了與上一代藝術家截然不同的氣象。這次拍賣呈獻這三位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讓我們一窺他們的藝術世界。
出生於一九六四年的王音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一九九〇年成為圓明園藝術家,一九九八年在宋莊建立工作室後至今一直於此進行繪畫的研究和創作。 王音教育階段的繪畫知識和經驗,是在蘇聯繪畫傳統中獲得的。而八十年代的西方人文主義思潮和各種先鋒實驗的此起彼伏,則令他獲得思想和藝術的知識營養。
王音的繪畫一直游離於中國的當代繪畫創作語境之外。他的繪畫創作歷程是不斷思考如何探尋中國繪畫的現代性進程中是否存在一條「自我語言」之道路的歷程,「編新不如述舊」,他從對中國藝術曾經熟識的早期畫家高劍父、徐悲鴻、吳作人、張梅蓀、顏文良等人的不斷重訪並佐助於對中國現代歷史的閱讀,發現和正視這些繪畫歷史上「真正與我有關的現代主義」。所以,其繪畫創作重視個人經驗和記憶的塑造,而不斷發展、深化的主體意識,使他很警惕避免將藝術變成對歷史和記憶的簡單消費。其二千年後的重要作品《伊萬• 傑尼索維奇的一天》、《魯迅公園》等,畫面描繪的是風景,樹林間篩落下的光影,草地和樹梢穿越的風,這樣的「風景畫」,畫面上似乎沒有歷史,但卻引導你凝視其深處的歷史。是藝術家對歷史的讀和思,是歷史和個人記憶的勾連。「在他的作品中,『個人的』從來就是『歷史的』,『語言的』也就是『文化的』。」
《無題》( 拍品編號915) 創作於二〇〇八年,畫作有著強烈的王音懷舊格調的用色,即使遍地鮮花,但王音沒有過份渲染鮮艷的顏色,還是鍾情在民國偏淡咖啡的色調世界中。作品的主角,是一個穿綠色裙子的女子,伏在佈滿小花的草地上,草地對外正是湖泊,而其輪廓正好是中國國土邊疆形狀,細心一看,湖上更有一塊日本形狀的陸地。這樣明顯呈現著國家概念的作品,在王音的藝術生涯中並不常見,但卻與他對歷史及繪畫的思考不無關係。他將繪畫從記憶中打撈出來,使我們面對自己歷史和文化的過去,並對這個歷史給予重視和回應。同時,繪畫對於藝術家來說,是個不停發掘的過程,並重複使用相同的人物及題材,並以不同表達方式或角度,再繪畫一次,甚至多次。《無題》中的女子自二〇〇六年起,反複出現在王音的畫布上,二〇〇六至二〇〇七年,藝術家先後四次把此伏下女子入畫,分別是兩張《無題》、《奧林比克》及《四季之六》。其中二〇〇七年的《四季之六》的構圖最接近今次拍賣作品,同樣的女子伏在中國形狀的土地上,顏色則主要為綠色調,與《無題》較為繽紛的色彩有著對比,是藝術家試圖在同一圖像中尋找其他表達的可能性。
秦琦二〇〇二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時,其畢業創作《愛上表演的馬》就以一個繪畫藝術家獨有的敏感、勇氣和能力受到關注。綜觀作為年輕一代藝術家重要代表之一,秦琦早期創作糾結著時代氛圍,戲劇性、草根性的詼諧,將年輕人茫然無聊的情緒很好的表現出來;其後,他的創作進入了另一種繪畫語言的實驗,將敘述的「文本」與畫面間建立起一種微妙關聯。如《椅子也可以救人 》等〈椅子〉系列作品,通過「椅子」一詞的畫面意義的變化,實現了關於一個「詞語」在表現上的可能性;《船長》、《蹩腳的仙鶴》等作品中,現實情節和語言方式組成的新秩序,使畫面成為一個有著內在關係的新文本。敘事,這個關於繪畫深度的重要語法,在他的創作中成為重要考量,其中的不斷成熟和自省,反應在他拒絕將繪畫降低為不斷描繪,而是在經驗的多樣性中,分析、分化或者反抗繪畫的經驗,被重構的經驗與現實的荒誕一起創造出的敘事性成為他的「標籤」。秦琦不斷在繪畫中佈局和描述那些無法聯繫在一起的事物 ,他通過概念的重新命名和賦予意味,反復拼貼,用出自世界觀的語言挑釁,將這些事物從慣常的語境中解救出來,藉由其間所衍生出的觀念、資訊以及感知、情感效應,將不可能的「不可能的現實」變得可被感知;秦琦也拒絕事物中有任何制式的空間和觀點,通過對於不同現實材料的改寫與介入而發生改變,他的繪畫中使用靜物、風景、寫生、寫實等繪畫方法,卻是介面更新後的運用和創造,由此,他可以把一些日常熟悉的卻並無邏輯關係的事物突兀的聯繫在一起——仙鶴與楊傑的廣告電話,白象和後海的冰面,自行車頭和一堆亂磚;之後出現的,客廳牆面上的籃球板;一把畫筆被插進仙人掌之中;冰面上溜冰的西藏僧人等,這些並置的畫面並不只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真實,而是一種現實。今次拍賣作品,藝術家二〇〇六年的《漂的車頭1 號》( 拍品編號916) 中,正是一例。作品同樣有著突破邏輯關係的構圖,單車上把手上,掛著一個女性頭部模型。這些僅在詞語上的關係就被藝術家連接和展開在一種錯綜的視覺關係中,使他的繪畫由具體的寫實和理性的語法所構成,顯示出他的繪畫的能量。
八十後的宋元元二〇〇五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他喜歡取材網上照片,把巴洛克風的室內空間改造,有時加入別的物件,讓空間看起來不真實,虛幻及缺乏秩序,在空間中營造不確定性。宋元元總藝術家的筆觸及用色令人想起塞尚的風格,但在巴洛克風格的室內傢俱或雕像之間,卻又有著破敗的容顏,讓觀者迷失在這個界乎於高貴與庸俗之地。對於宋元元來說,繪畫是個人的,它不能拯救人或社會,卻可以讓他享受到自由。
《水泥》( 拍品編號917) 創作於二〇一一年,畫布附於由數個畫框併貼起來的畫框中,畫框只有上面一方,畫布的下方則有著被撕開的痕跡,其粗糙之處,與上方的金色畫框相對。宋元元相信畫框與作品就存在一種對話。畫作的題材是一道水泥的樓梯,由地下通往二樓,旁邊有著一個鐵架。宋元元把不同的物料組成作品,在併貼及並置中,反照現代中國人碎片化的生活形態,在相對的價值觀之間拉力。《水泥》這件作品無疑呈現了新世代社會的本質。
1 《三聯生活週刊》(總563期)王音訪談
2 王家新 〈就在那裡 ——王音近年的繪畫〉,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