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謫仙」的雅號,說的是他的才情,也是他的脫俗狂放 。他愛寫有關月亮的詩,傳世的九百多首詩歌裡面就有三百多首與月亮有關。余光中詩作《尋李白》則有這樣的描述: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的傲氣,除了在詩文如《將進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宣言裡面看到之外,還有明代後期,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裡面,記述渤海國使者來到唐代首都長安,以出兵要脅唐玄宗讓出高麗一百七十六城,滿朝唯有李白通曉渤海國語言,於是奉皇帝之命回覆。李白卻喝得大醉,在大殿之上先讓當時權傾朝野的高力士替他脫靴,再即席寫成回覆渤海國的草詔,懾服了本來要動干戈的渤海國。
高力士曾經出言輕慢李白,這次憑藉文采(以及外語翻譯的獨家本領),既立大功,並報私仇。當然,與權臣交惡,仕途始終難以順利,在長安從政不足數年,便失意離開,之後漫遊南北,顛沛流離,卻寫成許多傳世名作。
他的詩歌有的豪氣干雲,也有浪漫唯美,而他本人外貌究竟如何?
魏顥《李翰林集序》(李白曾任翰林一職)是這樣寫的:
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藉
意思大概是說他的雙目炯然有神,張口如餓虎懾人,穿戴整齊的時侯,卻又風流優雅。許多文獻,都認為李白有西域血統,而且還練得高明劍術,年少時為民除害,曾手刃數人。雖然,歷史記載還是認為李白是年邁病逝的學者居多,可是這樣男神形像的詩仙,相信為尋月而水遁的一個結局,不但是李太白本人更滿意的版本,也是後人更願意相信的一段傳說吧?
香港蘇富比將於2019年11月28日,拍賣一件清乾隆青白玉撈月觀潮圖屏。此屏以中秋為題,兩面分別以撈月及觀潮作飾。相傳唐代詩人李白(701-762年)泛舟賞月,酩酊醺醉,欲攬明月水影,躍身江中而歿,自此世人有雅賞水中秋月之習,以懷緬一代詩仙。中秋也是觀潮佳期,此屏另一面正以此為飾,呼應中秋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