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蘇富比呈獻
莫頓與芭芭拉·曼杜爾伉儷珍藏
現當代藝術鉅作
羅伊·李奇登斯坦《女子IV》,1982年作(左)。威廉·德庫寧,《無題VI》,1978年作(右)
白手起家的億萬富商兼慈善家莫頓·曼杜爾,數十年來每天早上在擺滿藝術品的棕櫚灘大宅內一邊享用早餐,一邊欣賞羅伊·李奇登斯坦的作品《女子IV》。這幅畫出自1982年,其魅力持久不變:紅、黑、藍、黃色顏料縱橫交錯,在畫面上半部分形成一個明顯的女子形象,巧妙地向威廉·德庫寧的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作《女子》系列致敬。這幅畫的旁邊是威廉·德庫寧的1978年抽象傑作,兩者對視呼應。此作充分體現這位紐約學院派畫家詩意與豪情兼具的畫法——這種藝術正正是李奇登斯坦獨特普普藝術風格戲謔挑戰的對象。
這兩幅作品只是曼杜爾與妻子芭芭拉收藏繪畫和雕塑傑作的寥寥兩例。1975年,來自克里夫蘭的曼杜爾伉儷在紐約買下住宅,並決定讓藝術成為生活的重心。自此之後,他們搜羅一眾走在時代前沿的藝術家作品;而這些藝術家也最終成為二十世紀藝壇巨人——包括巴布羅·畢加索、大衛·史密夫、胡安·米羅、尚·杜布菲、安迪·沃荷、唐納德·賈德、李奇登斯坦及德庫寧。
胡安·米羅,《女子,鳥》,1967-1974年作(左)。唐納德·賈德,《無題》,1993年作(右)
曼杜爾伉儷珍藏的焦點包括兩幅同出自1969年但風格迥異的作品:馬克·羅斯科的色域繪畫——只用白色和橙色,構圖比例完美;另一幅米羅作品尺幅巨大,滿佈超現實主義圖案,背景抽象,令人聯想起傑克森·波洛克的滴畫。曼杜爾伉儷特別青睞雕塑,尤其是唐納德·賈德的10層垂直立體方塊組,及大衛·史密夫的彩色鋼鐵雕塑。
馬克·羅斯科,《無題》,1969年作(左)。羅伊·李奇登斯坦,《女子、靜物與風景》,1976年作(右)
曼杜爾伉儷目前準備將收藏的其中二十六件作品委託出售,收益全數撥捐一間非牟利家族基金會。這個系列將於五月在紐約蘇富比上拍,總估價超越7,500萬美元,將有助曼杜爾基金會達成其目標——「為美國和以色列建設公平、包容、友愛的社會,並改善兩國人民的生活質素」。基金會總部位於克里夫蘭,項目主要支援領袖培訓、非牟利機構管理、人道主義、市區重建和猶太人生活。
「在大蕭條時代,我們的生活水準只高出貧困線一點,但我們從不言『窮』。」
莫頓·曼杜爾在1953年與兩位兄長——傑克與約瑟夫成立家族基金會。回首當時,曼杜爾基金會的成立標誌著他的家族終於擺脫過去,創出了一番成就。曼杜爾兄弟在數十年間憑個人努力由窮變富,其經歷是典型的美國成功故事。
「在大蕭條時代,我們的生活水準只高出貧困線一點,但我們從不言『窮』。」,曼杜爾回憶道。
1940年,三兄弟開始售賣汽車零件的生意。在二戰結束後,他們的生意蒸蒸日上,因此足以考慮將部分盈利捐作慈善用途,實踐他們的信念;曼杜爾更開始在慈善機構董事會任職。1960年代,曼杜爾兄弟的公司Premier Industrial Corporation集資上市,他們都成為了百萬富翁;此時曼杜爾的慈善工作規模更上一層樓。「我們的大部分財富都流向了家族基金會,希望藉此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曼杜爾自言:「我和父母一樣,施予是我的工作」。
莫頓與芭芭拉·曼杜爾在布蘭迪大學,該大學是他們支援的機構之一
曼杜爾在91歲時出版了一本書,詳述他的領導哲學和人生經驗,還有他建立公司和基金會的經歷(《It’s All About Who…》,Jossey-Bass,三藩市,2013年)。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精彩的回憶錄,也為管理人員提供指導;書中特別提出,行政總裁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聘請和培養優秀的工作團隊。
「我們買藝術品,從來不因為它是『優質』投資。」
「莫頓與芭芭拉·曼杜爾珍藏大師名作」拍賣會即將舉行,我們自然要向曼杜爾詢問,他的商業思維如何影響他的收藏模式。畢竟,其珍藏的價值在數十年來已經身價倍增。
「我們買藝術品,從來不因為它是『優質』投資」,曼杜爾很快回答道。夫婦倆購藏藝術的原則很簡單:每件作品都得到雙方認同。「如果我們不同意就不會買」,他說:「我們買藝術品是為了提升生活質素,而且確實達到了這一目的」。
他的著作《It’s All About Who…》為讀者提供一些非常寶貴的建議,無論對收藏或做生意都甚具參考價值,其中一項是「如果你想買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例如一位著名藝術家的畫,即使它比預想中貴一點都沒關係,你之後可能獲得更多。更令人失望痛心的,就是讓它白白地溜走」(第97頁)。
這本書的主旨是強調聘請適當人才的重要性。在建立收藏的過程中,每當曼杜爾需要指導時,就會聽從自己的建議。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夫婦倆參觀紐約多間畫廊,與他人推薦的畫商見面。「我們走訪過幾位業界頂尖的畫商,感受一下他們」,曼杜爾回憶道:「首要問題是:『我們可以信任他們嗎』?」
芭芭拉與莫頓·曼杜爾設計畫廊,COOPER-HEWITT 史密遜尼設計藝術博物館
一如他在書中給讀者的建議那樣,曼杜爾不緊不慢地等待著。有兩位畫商獲得他的垂青,其中一位是李奧·卡斯特尼——他那間大名鼎鼎、位於百老匯西420街的畫廊展出過許多經他引薦而冒起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安迪·沃荷、賈斯培·瓊斯、羅伊·李奇登斯坦。另一位畫商是安涅·格林舍,他的佩斯畫廊當時在茁壯成長中,即將成為藝術界的殿堂。結果,曼杜爾夫婦與格林舍合作最多,後者亦經常幫助他們;卡斯特尼的建議則起了關鍵作用。「卡斯特尼對芭芭拉充滿好感」,曼杜爾說:「他向我們出示一張名單,上面有十五位藝術家的名字,然後只說『我只會買這十五個人的作品』」,夫婦倆依言而行。「我們沒有買名單上所有人的作品,但買了其中大約十位的作品」。
有一次,芭芭拉在卡斯特尼的辦公室看到一幅安迪·沃荷的花卉畫,並希望把它買下來。他原本拒絕,但芭芭拉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裡緊追不捨,他最終讓步了。這幅畫成為了芭芭拉最喜歡的畫之一。
安迪·沃荷,《花》,1964年
2000年,他們決定是時候收手了。他們最珍愛的藏品都放在棕櫚灘大宅裡。現在,他們即將要與二十六件作品分別。曼杜爾承認:「我們都覺得有些難受。也不是說這像賣兒鬻女一樣,可是……」。高齡96歲的曼杜爾依然精神飽滿,活力十足;而芭芭拉負責主理另外幾個非牟利項目。他們還有很長的日子,與餘下的收藏品共處,但現在他們決定將部分藏品出售。
「我越漸覺得,我們是這些藝術品的照管人」,曼杜爾說:「現在是時候開始將其中一些轉移到其他人手上。」
布蘭迪大學人文學院曼杜爾中心
在工作人員來搬走藝術品前的週末,曼杜爾夫婦請了幾位攝影師和錄影師,拍下這些藝術品在其家中擺放時的影像——那是他們多年來每日共進早餐、生活和交際的地方。他說:「購買藝術品、與藝術共存,一直令我們樂此不疲。」
現在,部分藝術藏品將會覓得新家。曼杜爾夫婦在建立收藏的過程中,並沒有預料它會為基金會帶來數以千萬美元計的收入。用莫頓·曼杜爾的話來解釋李奧·卡斯特尼的建議——一切都與購買的對象有關(it’s all about who you 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