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春拍当代艺术晚拍焦点巨作

有形之手:春拍当代艺术晚拍焦点巨作

备受瞩目的苏富比亚洲五十周年当代艺术晚拍即将举行,让我们从这些杰作之间找出有形或无形的联系,了解背后艺术家的思想世界。

五十周年当代艺术晚拍中面世的多件顶尖拍品,均呈现出抽象与具象之间令人着迷的二元特性,步步拓阔抽象和具象的论述。「艺术家的有形之手」,即艺术家本人的创作痕迹,曾经被视为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必要元素,但时至今日,这些讨论焦点亦慢慢移向艺术「质」的呈现:质感、重量、颜色、软硬度⋯⋯以及这些特质在反映艺术家自我之余,如何进一步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

罗伊·李奇登斯坦以干净而棱角分明的手法,呈现出如机器制作的画面构图;格哈德·里希特则在刮画之中,抹去人类记忆和触感的痕迹。安东尼·葛姆雷将钢块焊合,创造出一个模仿人体空间和物质的形体;相反,塞西丽·布朗以松散的笔触,在肉体之间穿梭自如;拉法·马卡龙则利用麦克笔、蜡、喷漆、塑料彩、水粉和油彩,呈现一个个谜样的角色。这批艺术家不约而同在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中,重新编织意义,捕捉当下的本质——他们的创作本身,便是「当代」的定义。

人物》是李奇登斯坦个人极为喜爱的作品,终其一生珍藏不卖。他把自己标志性的普普风格引入超现实主义的神秘领域,重新演绎为人熟悉的元素。1977年,李奇登斯坦开始钻研超现实主义,并把最擅长的条纹和班戴圆点与毕加索的沙滩裸女、达利的沙漠风景和米罗的有机图形混搭错配,创作出49幅画作。在解释那犹如印刷机器般精准的美学时,他表示:「我想隐藏人手创作的痕迹」,反映了七、八十年代的李奇登斯坦更乐于大胆尝试。《人物》曾多次入选李奇登斯坦的重要作品展,包括2010年米兰三年展的「罗伊・李奇登斯坦:思考艺术」(Roy Lichtenstein: Meditations on Art),印证了他对二十世纪艺坛作出的杰出贡献。

专家视角:卡斯泰利画廊总监谈李奇登斯坦的《人物》

抽象画》是一组极其珍罕的四联画,作于1992年,亦即是里希特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突破性回顾展后的翌年,展现了这位德国艺术家在巅峰时期出色的抽象实践。到1992年,里希特已经掌握了刮板技术,这意味着他能够将艺术性的把控交给颜料的物理性质,从而抹去所有艺术家的手工痕迹。随着蓝色和绿色的颜料层在画布上涂抹、拖曳和留痕,排列之间形成了诗意的对话,水平和垂直的条纹互相交织,产生明显的节奏感和运动感。《抽象画》是里希特在1992年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中装置作品的核心,随后更在艺术家的里程碑式回顾展「格哈德·里希特:1962-1993年绘画」中呈现,这个展览进一步巡回到巴黎、波恩、斯德哥尔摩和马德里的重大机构。用评论家多丽丝·范·德拉森的话来说,这是一场「重置当代艺术标准」的展览。

与此同时,当代艺术日间拍卖亦呈献一幅里希特的早期抽象作品《无题48号》(1973年),展示了艺术家对色彩和形式的实验,反映出他艺术实践的形成,进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在世画家之一。

「我总是需要再画抽象。我需要那种快乐……我们在抽象中一定能找到某些事物,一种更高超的官能,一种不断发展的感受力。」
格哈德・里希特

多年来,葛姆雷借着创作孜孜探寻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关系,《Open Hide》便是其中的优秀作例,它属于「开放砌块」(Open Blockworks)系列,试图打破身体边界,在通透与密闭之间来回变幻,邀请观者游走在开放与封闭、稳定与崩塌的边缘。葛姆雷说:「我想让躯体敞开。(……)我想激发观者的好奇心,也让他们意识到自我在时间和空间中流逝」。本作尺寸如真人,艺术家巧妙利用正负空间,鼓励观者通过自己的身体框架思考雕塑与自身的关系。通过不同材料、姿态和空间关系,艺术家努力赋予那隐晦而且最深刻的东西一种形式,而这东西就是感知。感知占据身体,而身体栖居于世界。

「质量与空间、光明与黑暗、线条与体积各就其位。从作品身上,个体阅读到自身所受的震撼经验。」
安东尼·葛姆雷

塞西丽・布朗一直探索以油彩描绘人体和环境的可能性,这幅混杂了丰富色彩和动态的《他们现在在哪里》就是这种典型的狂欢式探索。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以崭新的风格演绎传统的裸体群像画,松散的笔触勾勒出挤满人物的画面;油彩经按压、抹拭和挤捏成画布上的肉感色块,令人充份感受每道笔触所流露的身体亲密感。塞西丽・布朗以1968年Jimi Hendrix Experience乐队的经典专辑《Electric Ladyland》的封面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本作。在无限的空间中,零散的人体各自游走,一如艺术家所言般「自成一个绘画世界,一个个女子在其中来去自如⋯⋯它带有一种心理性的、源于自我记忆的感觉」。2013年,本作在洛杉矶高古轩画廊举行的塞西丽・布朗个展首度展出。

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拉法·马卡龙曾受物理治疗师的专业训练,熟知人体形态结构。他笔下的人物明显拉长,四肢如球体,头颅放大,这些「怪诞奇幻、充满超现实形象和表现主义色彩的人物」,沿袭多位现代主义大师,包括「原生艺术」(「原始艺术」)之父尚·杜布菲。本作曾在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的「十五」(Quince)马卡龙个展展出,尺幅宏大的《CAC I》是当时特别为展览创作的十五件作品之一,也是至今登上拍场的最大幅马卡龙作品。本作出自马卡龙首次以编号命名的作品系列,编号手法容许观众在他创造的超现实世界中自由驰骋。本作亦见证了马卡龙回归早年作品常用的黑白创作主色,并利用黄褐色和赭色点缀的手法。

今季当代艺术日拍同时带来马卡龙的早期作品《下班后》,在日常场景中绘有他笔下的虚构角色。奇幻的人形和犬状角色置身于富金属感的粉红及紫色派对房间,让人一窥马卡龙另类的幽默感。

「画作中使用的物料,为我提供绝对的表述自由。喷漆带来现代性、动感和色彩;铅笔和麦克笔营造纬线重心;蜡、塑料彩和水粉带来细致的透明感;油彩则为整体添上深度。」
拉法·马卡龙

More from Sotheby's

Support

Corporate

More...

(C) 2019 Sotheby's 京 ICP 备 1205058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