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历日:四季与日式美学

山中无历日:四季与日式美学

在四季推移中探寻日本艺术的精神内涵。
在四季推移中探寻日本艺术的精神内涵。

中文版编译:劳嘉敏
Chinese version transcreated by Olivia Lo


转星移,寒来暑往。几千年来,季节变迁一直是日本匠人和艺术家的灵感泉源,不知孕育了多少触及人心的书画、陶器和俳句。这些作品吟咏春花夏树,秋月冬雪,让后世可窥单轴而观四时递嬗之山水,观片陶而知季候更迭之天地,方寸之间,尽见日式美学。

四季交替的美景是大自然对人类创造力的恩赐,试问谁不喜欢秋日暖阳下金黄与火红交织的松厚落叶,谁又不为雪粉轻吻山尖的温柔而感动?然而恒常在日本文化与美学中流转的四季,其实植根于更深层次的精神土壤,它源自两大宗教信仰——神道和佛教。

风景随四季变化,人类的日常也因应节气有条不紊地进行,幻变是唯一的不变,佛家相信诸行无常,神道思想亦主张对世间万物抱持崇敬之心。

春去夏立,秋尽冬来,花开花落终有时,众生均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循环,大千世界皆遵循著成住坏空的运行规律。诸事无常,但无常即有常。神佛二教习合为一,筑起了大和美学体系的基本概念。

例如京都龙安寺的石庭,就体现了无常与有常的相生相依。无论石庭周围的树木如何循四季而转变,枯山水中的砂石却始终纹丝不动。这样的布置,可让禅僧静心念佛参禅。

京都龙安寺。图片提供:WIKIMEDIA COMMONS

在众多日式美学概念中,「侘寂」也许最令人耳熟能详。侘寂之美,是不完美、非恒存、未完成的,甚至可在简单如一幅挂画或一只茶碗中找到。事物短暂易逝,我们应顺应自然,学懂欣赏随兴而为、质朴抱憾的美。

千利休。图片提供:WIKIMEDIA COMMONS

十六世纪,师从一流茶人武野绍鸥的禅僧千利休在悟得「侘茶」真髓后,提出茶道精神讲求「和、敬、清、寂」。他所开创的茶道仪式沿用至今,而他本人亦被尊为「日本茶圣」。

相传武野绍鸥曾叫千利休去打扫庭院,利休按照绍鸥嘱咐,把庭院的砾砂仔细耙整了一遍,却在邀请老师过来前,摇晃其中一棵樱花树,让花瓣掉落到井井有条的庭院中。耙整过的砂地因为随处飘散的落英而生出瑕疵,却又平添了美感,侘寂由此而生。

建筑师 Leonard Koren 在《Wabi-Sabi:给设计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学基础》一书中写道:「侘寂之美与西方追求的大美正好相反,西方的美要气魄恢弘,永恒不灭,侘寂却无法在极盛之时觅得,它藏在自然的萌动和消逝当中。」

日式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幽玄」。幽玄,阴翳朦胧,枯淡晦涩。它并非着眼于所见之象,而是象外所生之境。能乐大师世阿弥说过:「唯美而柔和之风姿,乃幽玄之本体也。」能剧中近乎隐喻符号般的面具和服装,无一不挑动着观众的想像力,以舞蹈展示的深远清寂,则低诉着肢体动作背后的幽微玄奥。

幽玄哲思同样表现在四季当中。春暖花开,然而一岁一枯荣。花开之时,我们想到的应是花不总是满开、而且终将凋零的定律。

在侘寂与幽玄以外,和式美学中的「雅」亦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美。欣赏优雅的春樱和秋叶,对景感怀,抒发物哀之噫叹。粉樱虽烂漫,红叶也壮绝,但终究零落成泥碾作尘。

碾作尘,香如故,一缕幽魂,来年复生,从无常中绽放有常,以有常延续斑驳无常的岁月。风花雪月转瞬杳然,只留下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苍古与逍遥。








特別鸣谢 汴京茶寮 Tealosophy Hong KongEast_c.florist 为以上主题图片提供拍摄场地及花艺布置。

中國藝術品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