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6
明成化 青花嬰戲圖盌 |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ceramic
- 22.5 公分,8 7/8 英寸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72年5月23日,編號127
香港蘇富比1974年10月31日,編號69
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4日,編號25
香港蘇富比1974年10月31日,編號69
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4日,編號25
展覽
《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1981年,編號71(圖片反置)
出版
楊勝德及馬紀恩,《中國青花瓷器》,新加坡,1978年,彩圖28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惟口沿兩處細小剝釉,其一導致約0.5公分片紋。盌形稍歪。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此盌器形規整,胎質細膩,妙畫童子,活潑瀟灑,釉質溫潤,撫之如脂,溢成化瓷器特色,誠當朝典範。 此類嬰戲圖盌,多無署年款,因而難以斷代,引起各界爭論。現今看法,此類瓷盌應屬成化之器,或製於明中「空白期」正統、景泰、天順年間,是以臻美精工,無疑乃官窰之器,卻無署年款。此嬰戲圖飾,則早見於永樂器,如《天民樓藏瓷》所載一例,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5。嬰戲圖紋樣也可見於宣德年款瓷,參考《明代宣德官窰菁華特展圖錄》,故宮博物院,台北,1998年,編號152。
上海博物館藏兩件瓷盌,與此器相近,皆無年款,斷代為十五世紀中期,錄於陸明華,《明代官窰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3-55及56。另有一盌,歸納為正德瓷,錄於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香港,1993年,頁117,圖220。大英博物館亦有一盌,著錄於霍淑吉,《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編號6:2,斷代成化。其他斷代成化之盌,還可參考1940年在倫敦蘇富比拍出之例,曾先後入喬治.尤莫弗普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艾弗瑞.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弗雷德里克.奈特(Frederick Knight)及趙從衍雅藏,三度售於香港蘇富比,分別為1982年、1985年及1987年5月19日,編號240。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且拍出一例,編號3113,該盌曾先後入 A.D. Brankston、H.R.N. Norton 及瑞蒙德.里埃斯科(Raymond F.A. Riesco)雅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舊藏青花盌,也可資比對,該器後傳予其幼子 Allan Hoover 及其夫人,再為玫茵堂所藏,收錄於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國陶瓷》,卷4,倫敦,2010年,圖版1671,2012年10月9日於香港蘇富比拍出,編號46。
現存大英博物館之大維德爵士舊藏《古玩圖》,記錄雍正御藏珍器,繪製於雍正六年(1728年),其中二疊共十只瓷盌,與此盌近似,圖見康蕊君,前述出處,頁49,圖12。
景德鎮明官窰遺址成化年代地層,曾出土四種構圖各異之嬰戲圖盌,俱帶成化年款,紋飾與本品類近卻不盡相同,錄於《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倫敦蘇富比,1995年,編號54-7,其中兩件圖見於頁52-3及封套;另兩件則錄於《成窰遺珍:景德鎮珠山出土成化官窰瓷器》,徐氏藝術館,香港,1993年,編號C72及C73。
百子圖,自宋有之,明朝復興,乃常見工藝瓷器飾紋。中國傳統男尊女卑,多求兒孫滿堂,負起𧙈堂祭祖、傳宗接代之責,更望子嗣金榜高中,進仕入朝,從此榮祿無憂。是以明朝宮廷繪畫及工藝器物所飾嬰戲圖,背景多為園林雅庭,童子錦衣華服,所戲所玩,皆隱喻祥瑞榮壽。如盌上所畫持蓮童子,有連生貴子之意,此飾早見於宋,初與七夕之習相關。旁繪童子騎木馬,寓意馬上得子,且畫缸中撈魚,寄年年有餘之望。
上海博物館藏兩件瓷盌,與此器相近,皆無年款,斷代為十五世紀中期,錄於陸明華,《明代官窰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3-55及56。另有一盌,歸納為正德瓷,錄於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香港,1993年,頁117,圖220。大英博物館亦有一盌,著錄於霍淑吉,《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編號6:2,斷代成化。其他斷代成化之盌,還可參考1940年在倫敦蘇富比拍出之例,曾先後入喬治.尤莫弗普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艾弗瑞.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弗雷德里克.奈特(Frederick Knight)及趙從衍雅藏,三度售於香港蘇富比,分別為1982年、1985年及1987年5月19日,編號240。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且拍出一例,編號3113,該盌曾先後入 A.D. Brankston、H.R.N. Norton 及瑞蒙德.里埃斯科(Raymond F.A. Riesco)雅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舊藏青花盌,也可資比對,該器後傳予其幼子 Allan Hoover 及其夫人,再為玫茵堂所藏,收錄於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國陶瓷》,卷4,倫敦,2010年,圖版1671,2012年10月9日於香港蘇富比拍出,編號46。
現存大英博物館之大維德爵士舊藏《古玩圖》,記錄雍正御藏珍器,繪製於雍正六年(1728年),其中二疊共十只瓷盌,與此盌近似,圖見康蕊君,前述出處,頁49,圖12。
景德鎮明官窰遺址成化年代地層,曾出土四種構圖各異之嬰戲圖盌,俱帶成化年款,紋飾與本品類近卻不盡相同,錄於《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倫敦蘇富比,1995年,編號54-7,其中兩件圖見於頁52-3及封套;另兩件則錄於《成窰遺珍:景德鎮珠山出土成化官窰瓷器》,徐氏藝術館,香港,1993年,編號C72及C73。
百子圖,自宋有之,明朝復興,乃常見工藝瓷器飾紋。中國傳統男尊女卑,多求兒孫滿堂,負起𧙈堂祭祖、傳宗接代之責,更望子嗣金榜高中,進仕入朝,從此榮祿無憂。是以明朝宮廷繪畫及工藝器物所飾嬰戲圖,背景多為園林雅庭,童子錦衣華服,所戲所玩,皆隱喻祥瑞榮壽。如盌上所畫持蓮童子,有連生貴子之意,此飾早見於宋,初與七夕之習相關。旁繪童子騎木馬,寓意馬上得子,且畫缸中撈魚,寄年年有餘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