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千寻》:1949年后的张大千人生一瞥

《万里千寻》:1949年后的张大千人生一瞥

著名得奖导演张伟民耗时12年,跨越几大洲拍摄了这部关于张大千的长篇纪录片。

伟民导演透过深入研究,拍摄出这部卓越而细腻的长篇纪录片,将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国际艺坛巨擎张大千生前亲密且真挚的生活呈现于人前,并给出前所未有的洞察。她这项重要的企划耗时12年,期间张导演穿棱各大洲拍摄,追踪张大千大师逾半个世纪前在全球漫游的轨迹,为观众留下了一份无价的学术献礼。

《万里千寻》的灵感源自1967年,深受爱戴的艺术史教授苏立文在史丹福大学任教和策展时,制作了美丽动人的影像。苏立文教授在史丹福艺术博物馆策划了张大千的回顾展,并聘用了当地电影摄影师制作了一段短片,以记录这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片中精美的镜头展示了张大千与其妻子徐雯波在加州蒙特雷半岛的古柏下漫步,随后艺术家看似随心地创作了一幅画盘根交错的柏树画作,展示了张大千如何从具体的风景中获得灵感。这些影像几乎因一次偶然的对话而石沉大海,从此不见天日。事源在拍摄结束后,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参与了张大千和苏立文的庆功晚宴。当时,安塞尔提醒了在场的电影摄影师,这位中国画家享有「中国毕加索」之美称。这位摄影师突然意识到这段影片具有巨大商业价值,于是即向苏立文教授索要天价。

三十年后,张大千的孙子张维先助苏立文教授向该电影摄影师转达,教授愿意以私人资金向他支付费用,以取得母片。随后,教授将母片赠予三藩市州立大学。该大学在1999年举办了张大千百年纪念展览,展出艺术家在加州居住时所创作的画作,而这段未经剪辑的影片则作为展览的一部分作公开放映。随后,张氏协助将母片数码化,由大学团队进行剪辑;完成的影片名为《张大千加州岁月》,时长21分钟,于2013年首播。苏立文教授曾要求给予该影片「特别待遇」,呼吁人们别在互联网上公开传播。即使公众可以欣赏已获授权的电影预告片,可惜仍有盗版流出,为带有标记的粗剪版本。

苏立文教授这套拍于1967年的影片极具历史价值,同时它启发了张伟民导演决心展开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录张大千错综复杂的国际名声。因此,这部记录片可谓续写苏立文教授的传承。张伟民导演本身是一名备受赞誉的电影制作人和屡获殊荣的记录片艺术家,她具备丰富经验,能将零碎片段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完整故事。她拥有双语及双文化背景,加上慷概的心灵,这为她带来无数多层次的独特机会,让她能够胜此重任。这部电影或许代表着她迄今为止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巅峰成就。

这部电影以张大千于1949年移居中国后的日子为重心,呈现出其丰富而充实的艺术生涯后半部分。张导演取得一批人们前所未见的壮丽影像,记录了张大千在南美及欧洲的旅行,包括在1964年于德国拍摄的一系列影片,让我们得以一窥张大千在游船上与亲朋戚友庆祝65岁生日的情景。这部电影还提供了引人深思的洞察,让我们得以了解到为何张大千旅居阿根廷的时间相对较短,以及为何他在法国举办了几此极具历史意义的展览后便逐渐退出艺术舞台,甚至与毕加索结交。

张导演四处游历和探索时,还发现了多幅张大千不为人知或未曾归属的画作。电影找来备受尊重的学者分析解说,亦采访了张大千的旧友和学生。但最珍贵是与几位张大千几位子女进行的访谈,他们在完成拍摄不久后便与世长辞。全靠张导演及时拍摄到这些动人的访谈,我们才得以聆听到后人亲自口述与张大千的种种回忆。

在电影的结尾,张伟民导演加入了张大千的访谈片段。在访谈中,张大千清晰地以国际化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其作品在全球背景下的诠释。尽管他无疑是20世纪最具复杂性的艺术家,但在谈话中,他也明确地抹去了东西方传统艺术的对立。他将自己的作品置于更全球化的框架里,并将自己定位为20世纪最接触的当代文人艺术家。他的艺术跨越了地理和政治的界限,就如他的人生一样。

张大千的艺术具有观赏门槛,无论中西观众,都需要尝试理解其作品的国际视野及复杂的层次,同时欣赏他那根深蒂固的中式思想和文化背景。在中国,人们通常只研究张大千移居西方国家前的创作;在西方,人们则错误地将他的成就限制于中国艺术史这领域。事实上,作为20世纪最重要且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张大千值得拥有更大规模的国际认可。他是永留青史的国际艺坛巨匠,也是在随后数十载中国现代和概念艺术家的鼻祖先驱。张导演的新电影向大家重新介绍了张大千这号叱咤艺坛的风云人物,让观众透过更细致入微的角度去欣赏这位旷世奇才。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upport

Corporate

More...

(C) 2019 Sotheby's 京 ICP 备 1205058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