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云堂藏张大千画

梅云堂藏张大千画

爰大千先生被美术史家推许为「中国绘画史上最多才多艺、作品最丰富、训练最佳、游历最广的画家之一」,更是「一个法古变今的开派人物」。有关其生平和画艺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珠玉纷陈。笔者缀此芜文,谨拟纪叙先父母岭梅先生(1913-1993)、詹云白夫人(1916-1995)与大千世丈(1899-1983)的交谊,并略述梅云堂收藏的因缘。

双亲与大千世丈相识,可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此时先父在南京已加入摄影行业,并曾为大千世丈拍摄画作而受其赏识。不过,他们真正交往并成为好友,应在一九四四年初。当时双亲因走避日本侵华战祸,自南京转徙西南,从昆明到重庆而成都,创立包括摄影、贸易、医药及新闻的事业,更以艺术人像摄影称著。大千世丈则于一九三八年自北平(今称北京)回川,后远涉敦煌,面壁两年余,于四三年十月杪返抵成都,翌年一月于成都展出其在敦煌临摹的壁画,轰动一时。双亲雅好艺术,广交文人画士,与大千先生相见如故。

一九七〇年,高岭梅伉俪与张大千伉俪合摄于美国加州克密尔 © 梅云堂文献库
[左] 张大千一九四四年春所作之〈荷花〉,上款称「岭梅吾兄」[右] 同年夏写之〈泛舟〉,已改称「岭梅弟」

双方交谊的进展可从今存大千世丈所赠册页得见。最先获赠的〈荷花〉的上款称「吾兄」,比之作于同年三、四月间的〈黄山游屐〉的上款「老兄」,两者大同小异,属于一般客套的称呼,及至是年夏天,所赠的〈泛舟〉,已改称「弟」。当年大千世丈年四十六,家父仅三十二岁,相差十四载,可谓忘年之交。

其后书信来往,大千世丈称家父为四弟,家父称世丈为八哥。及至是年立秋(八月八日)画〈红叶白鸠〉跋云:「青城檞叶未霜先红,烂若朝霞。以予所豢白玉鸠坐于枝头,粉光霞彩相映带,如观滕昌佑画图,惜岭梅不来为我写真。」径称名字,可见关系非比寻常。又其中「为我写真」云云,乃指先父长于摄影。

一九四四年张大千为高岭梅作〈红叶白鸠〉 (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场,2011年5月,以28,660,000港元成交)

大千世丈寄寓青城山上清宫,时有把臂同游之乐,下图即为二人与萧翼之及杨孝慈在青城山观日亭的留影。先父自三十年代在中国开创摄影事业,两人于画艺影艺各有所长,自亦惺惺相惜,今日尚存多幅先父亲自摄影的大千世丈照片。

自一九四四年起,双亲开始购藏大千先生的作品,其中〈西园雅集图〉和〈图记〉八屏是当时的重要藏品。先父衷心倾慕大千世丈的画艺,而大千世丈亦喜得知音,将平生得意之作〈按乐图〉在乙酉(1945)年春节惠赠家父,以为贺岁之礼,可见二人交谊进展之速。

抗战胜利,双亲携家回宁。大千世丈虽然家在四川,但经常往来京、沪、宁,举办展览,时有相聚。家父亦乘历次展览的机会,增购藏品。当时币值崩溃,物价飞涨,大千世丈画作标价在一九四七年上海展览中已以百万计,到一九四八年的展览竟达亿元,「标价之高,抢购之盛,真是空前绝后。」〈嘉耦图〉以及不少四十年代的作品,便是以黄金计值入藏的。同时,大千世丈亦屡以精心杰作酬答知音,获赠的佳作以〈多子图〉最为突出,不仅寓意吉祥,也切合先父斯时已有六子二女的家庭状况。

一九四四年作〈按乐图〉
张大千、高岭梅、杨孝慈及萧翼之同游四川青城山观日亭时合影 © 梅云堂文献库
一九四八年作〈多子图〉 (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场, 2011年5月,以74,580,000港元成交)

双亲在一九四八年率子女移居台湾。大千世丈翌年自香港赴台游览。先父协助筹画在台首次展览,至为成功。世丈有感时局变化,回川接眷属赴台,随即与双亲连袂来香港。高家在港定居,大千世丈则开始他在海外到处为家的生活。直至一九七六年回台湾定居前,先后寓居阿根廷、巴西和美国加州,游踪更遍及欧、亚、美洲。大千世丈与香港结缘,始于一九三三年,后三八年自北平逃避战乱,从上海返回四川,取道香港,曾与香港画家交往。四八年底至四九年初再度访港,广交艺友,举行展览,并寄寓简琴斋(1888-1950)「在山楼」,〈湖光山色〉即写于此。

其后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大千先生访港,每由双亲接待,亦曾多次寓居舍下。当时弟妹们年纪尚幼,总爱围观这位红脸美髯的「张伯伯」挥毫。 「张伯伯」兴致一到,小孩子还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至于笔者记忆中的印象,就是随着他的到来,家里每天高朋满座,平添不少热闹。张伯伯精神饱满地掀髯畅谈,成为座客的中心。等到客人散去,家人各自就寝,他总是在灯下孜孜不倦地看书。到我们早上睡眼蒙胧地起来上学,却看见他全神贯注地作画。

张大千挥毫,旁立为高岭梅子女 ©梅云堂文献库
一九四九年作〈湖光山色〉 (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金针传法立宗风〉专场, 2013年5月,以33,720,000港元成交)

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关系,养成自己对中国艺术的兴趣。中学时代开始学画,大千世丈自然成为我请教的对象。当时家父正着手编辑〈张大千画〉,其中的画谱,便是给我的启蒙教本。我这愚钝的学生在创作上没有成材,后来选择了研究美术史的道路。在史丹福大学学习期间与大千世丈克密尔的居所正相邻近。由于地利之便,使我得以拜览他的珍藏,亦蒙开示鉴赏辨伪的门径,使我受用不尽,感激至深。

先父曾多次为大千世丈在香港及台北筹办展览,并且借出一己的收藏,充实展览的内容。其中一九五八年为祝贺大千世丈六十寿辰的〈周甲声闻之寿〉画展,至为哄动,排队等候入场参观者达数千。

又一九六二年香港大会堂美术博物馆以张大千画展为开幕志庆,大部份展品亦由家父借出。其后三年,家父以个人藏品巡回新加坡、马来亚及泰国展出,使大千世丈的艺术得以广及南天,其中尤以在曼谷介寿堂举行的御前预展蒙泰皇亲临,备受重视。大千世丈亦于1963 年访问南洋,与当地文教艺术界交流,更寻幽探胜,将南洋风光收于笔下。

先父于五十年代创立东方艺术公司及东方学会,弘扬中国文化,并开拓文化商机,业务涵盖出版书刊、筹办展览、印制年历贺咭画片、制作艺术磁片等范畴,得到大千世丈的鼎力支持,而先父亦致力使大千世丈的艺术宣扬于海内外。他曾多次为大千世丈编印作品图录,而〈张大千画〉(1961)一书,尤为倾力之作。其中所收画谱及画论,更包含作画步骤图示,有助于研究大千世丈的画艺、理论,以及提高对中国绘画的认识,颇获佳评。

随着大千世丈的声誉日隆,此重要著作屡被坊间引用及翻印,影响更为广泛。其他如〈张大千画集〉(约1958)、〈张大千画集〉(1967)、〈大千己巳自写小像〉(1968)、〈大千先生画萃‧ 甲乙丙丁集〉(1968)及〈清湘老人书画编年〉(1978)等图录的编印,亦曾主持其事。

张大千为〈张大千画〉示范作画执笔式
[左]一九五八年庆贺大千六十寿辰之〈张大千国画展览:周甲声闻之寿〉目录© 梅云堂文献库[右]一九五八年三月十四日〈华侨日报〉报导以上画展
[左] 一九六三年马来亚怡保张大千画展现场,人头攒动© 梅云堂文献库[右上] 同年,张大千与高岭梅同游马来亚名胜霹雳洞© 梅云堂文献库[右下] 一九六三年张大千画展在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展出,前立为高岭梅© 梅云堂文献库
[左] 一九六四年泰国曼谷〈张大千画展〉展册 。 [右] 曼谷御前预展时,泰皇普密蓬亲临现场参观 © 梅云堂文献库

(由左至右)高岭梅编印之〈大千己巳自写小像〉(1968)、〈大千先生画萃‧甲乙丙丁集〉(1968)、〈清湘老人书画编年〉(1978)
一九六一年高岭梅耗时三载编纂之〈张大千画〉,收录张大千画谱、画论及配合此出版物绘制之作品,乃研究其画艺及理论经典之作
高岭梅与张大千翻阅〈张大千画〉,相谈甚欢 © 梅云堂文献库
[左] 一九四四年为高岭梅戏写〈春思图〉。 [右] 一九五九年为高岭梅伉俪写〈芍药〉

此外,从梅云堂藏品中的赠画,更可见大千世丈与家父情如手足的挚交。大千先生每以率性真情之作,赠其至亲好友。例如〈春思图〉是一九四四年冬日炉边谈笑的戏墨。寥寥数笔,捕捉了一个半裸美女撩人的春意,在大千先生的作品中是至为罕见的。一九五二年大千世丈将携家眷远赴阿根廷,倚装待发,仍写〈美人障扇〉留赠家母。作于一九五八年二月的〈冬菇〉和〈山泽联吟〉,同属意笔,是因为病目而视力衰退,遵医嘱停笔半年,甫能作画即拈管挥毫,以告慰老友,还加上长题,「以记一时乐事」。又藏品中尚有不少题记把臂同游之乐,例如〈芍药〉记一九五九年在东京同赏此花,并戏问「岭梅视之,以为物情有得否?」又〈松声雷鸣〉记一九六二年同游日本三绝景之一天桥立,漫步长堤上赏松,突遇暴风雨,衣履尽湿,惊险万分,归来后大千世丈以淋漓的泼墨,粗劲的笔触,展现风驰电疾之势,与观者分享其冒雨冲风松间吟啸的豪情胜慨。至于一九六三年同游马来西亚名胜,亦有佳作,题跋写景记事,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性爱热闹的大千先生在寓居阿根廷及巴西期间经常东来。而在幽居八德园,作画造园之余,每盼好友来访,排解寂寥。大千世丈屡次邀约双亲往访,曾于八德园内特为双亲造一屋,作为他日移居巴西的居所。一九六六年为绘泼墨泼彩山水〈招隐图〉,并题诗云「莫更寒盟负磵阿,十年松已长烟萝。平分山色重招汝,只恐黄尘不放过。丙午七月写三巴摩诘山园,寄与岭梅四弟,知予望眼欲穿矣。」家父终于在一九六八年初成行,畅谈欢聚。世丈晨起往画室绘〈读书秋树根〉,以志重逢欣喜。此画在金笺上以泼墨泼彩技法写树,树下高士细笔钩勒,面相与体态较为肥胖,正是大千世丈笔下、穿上古人服饰的家父肖像。

此外,以家父入画者,尚有祝贺家父四十七岁生辰而画的〈琼峰萧散图〉三连屏巨制。时寄寓青山琼峰别墅,画中所见即为对景写生之作。画稿随意点染,已是生趣盎然。第三屏下角有二高士,一老一少,正是兄弟二人的写照。

[左]一九六六年为高岭梅写泼彩山水〈招隐图〉 (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金针传法立宗风〉专场,2013年5月,以71,800,000港元成交) 。 [右]一九六八年为高岭梅写照〈读书秋树根〉 (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场,2011年5月,以19,700,000 港元成交)
张大千〈琼峰萧散图〉三连屏
张大千与高岭梅 © 梅云堂文献库

易君左(1898-1972)世丈曾撰文述及二人交往,谓「〔大千先生〕哥哥善子先生已去世了,但是他还拥有两个最亲爱的弟弟:一个是异姓的爱弟高岭梅先生,一是同姓的爱弟张目寒先生。……岭梅与目寒的友谊亲情,渊源太深,可以振人心而风末世。」梅云堂的创立,正是各子女秉承双亲的意愿,继续弘扬中国艺术,为欣赏及研究大千世丈的成就略献绵力。

本文节录自〈梅云堂藏张大千画〉(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3)并于二零一一年四月略为修订


「梅云堂」乃高氏伉俪的十一名子女共同创立,以纪念其双亲与大千先生半世纪情同手足之挚交。

一九九三年,「梅云堂藏张大千画」首展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以其藏品之涵盖范围之完整、品质之精美,且见证了收藏者与画家的深厚友谊,令观者眼界大开,复先后巡回展览于东瀛、星洲,轰动海内外收藏界。

[左] 一九九三年,「梅云堂」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办「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展览,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行,展出藏品逾一百二十帧,由张徐雯波为开幕仪式剪彩。 [右] 展览现场 © 梅云堂文献库
© 梅云堂文献库

一九九五年及一九九七年,「梅云堂」分别于东京涩谷区立松涛美术馆及新加坡美术馆举行「梅云堂藏张大千画」展览。

展览图录

「梅云堂」在推动文化教育方面不遗余力,捐款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筹建学生宿舍,嘉惠学子。为纪念双亲与张大千情同手足之挚交,宿舍名为「梅云堂」,提供三百宿位,设多用途活动礼堂、共用空间、活动室等,于二○二三/二四学年全面投入服务。


〈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拍回顾
Chinese Paintings – Modern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