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富比网上专场拍卖会欣呈凯斯・哈林十二幅独一无二、珍罕非凡的原创绘画。这批经典作品出自1985年,名为「普普商店绘画」,是哈林著名「普普商店」丝版印刷及其他「普普商店」商品的原型。哈林的创作深得人心,因而在国际间掀起热潮。
这十二幅墨水纸本绘画尺寸相同,均为11 x 14英寸,各自呈现哈林视觉语汇中最重要的图案,包括一对互相搭肩的好友、吠叫的狗、杂技演员和舞者。这些作品让观者一览哈林笔下的角色造型与绘画主题,体现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议题某方面的兴趣。
十二幅「普普商店」绘画
「线条反映一个人的个性。」
凯
斯・哈林能成为艺术家,可谓冥冥中的安排。哈林从小向父亲习画,受多位著名插画家启发,包括华特・迪斯尼及苏斯博士。不过,他的父亲却鼓励他发挥创意,打造原创角色。这种不靠复制或临摹大众媒体上的既有图像、勇于设计新图案的创意力量,使哈林在纽约市声名鹊起。他的独特视觉语汇如发光婴儿、吠叫的狗、一对好友和霹雳舞者更赢得国内好评,哈林随之在国际艺坛一举成名。哈林在1986年创立「普普商店」(Pop Shop),凭借破格创新的概念,在市面上大获成功。上述十二幅绘画是哈林职业生涯的巨作,对这间普普商店意义重大。哈林从这批作品中取材,创出另一批图案相同的丝网印刷作品,更将这些图案制成商品,在店内发售。这批绘画自1985年面世以来首次一并展出,体现哈林作为当代著名艺术先驱的地位。哈林的艺术传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与世长辞逾二十年后,其影响力仍然有增无减。
早年纽约时期
哈林曾于匹兹堡常春藤专业艺术学院短期习艺,后来在1978年迁往纽约市。他的父母鼓励他攻读商业艺术,不过,哈林很快便发现自己志不在此。他入读视觉艺术学院,不久以后便融入校内和街头的年轻艺术家圈子,当中成员包括肯尼・沙夫和尚・米榭・巴斯基亚。当时,这批艺术家正在画廊和博物馆等机构以外建立个人事业,常常在俱乐部57号(Club 57)、泥泞俱乐部(Mudd Club)和天堂车库俱乐部(Paradise Garage)办展及参展,朝气蓬勃。在这些地方,哈林更结识了当时的艺坛和影坛巨星,如安迪・沃荷、格蕾丝・琼斯和玛丹娜。哈林曾与玛丹娜携手创作,在事业生涯早年更得到她的慷慨资助。
哈林对纽约市各处充斥的涂鸦深深着迷,深有共鸣。他发现,涂鸦的硬朗线条与即兴笔触,与他所绘画的图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涂鸦艺术一样,哈林在落笔前,从来都是不假思索的。1980年代初,哈林在地下铁看见一张黑色广告海报,随即灵机一触,在这张哑光纸上涂鸦。随后,他在街上买了一支粉笔,开始在纽约市的地下铁内随处涂鸦,发展他的图像语汇。这种游击式创作手法(guerilla art-making)不仅令哈林的画作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映入大众眼帘,更让哈林得到丰富的创作机会,使哈林的图像语汇在事业生涯早期已臻完善,并一直延续下去。
1980年6月,哈林参加了艺术家团体Collaborative Projects举办的「时报广场展览」(The Time Square Show),场内云集逾100位艺术家的精湛杰作。其中,大部份参展艺术家均为活跃于画廊体系以外的街头艺术家,包括奇奇・史密斯、珍妮・赫兹与巴斯基亚;对不少人而言,这是他们人生第一场正式展览。此展览在纽约第七大道第41街一所废弃的按摩院举行,旨在向大众阐释艺术民主化的现象。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哈林一直致力拉近街头艺术与高级艺术的距离,让艺术变得触手可及,足见这种民主精神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在视觉艺术学院习艺年间,哈林曾担任画廊主理人东尼・沙法拉兹(Tony Shafrazi)的助手。不过,他从未向沙法拉兹提及自己的作品。哈林对画廊的代理服务毫无兴趣,反之,他致力在新兴的街头艺术圈内投放心血,经营创作事业。随着哈林的地下铁绘画及涂鸦渐获关注,画廊主理人亦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渐渐地,哈林发觉自己无法兼顾创作与作品销售,因此决定加盟东尼・沙法拉兹画廊,更在1982年于画廊举办他的首场个展。在那场展览上,哈林的各方友人、崇拜者、社会名人与一众希望购买哈林作品的藏家共聚一堂,场面热闹非常。
以创作为语言
「绘画就是艺术家的签名。」
哈林在学时曾修读符号学,因此他设计的图案蕴涵人类语言的特质。哈林清楚了解「重复」的重要性,从地下铁的绘画开始,他便常常以「重复」的手法创作。随着他的视觉语汇逐渐为人熟知,哈林采用不同媒材反复刻画一种图案,磨砺出个人风格。哈林发现自己能够将笔下人物组合并置,创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以图像取代文字向观众叙事,让观者产生共鸣。
除了建构叙事,哈林亦以视觉语汇建构自身的艺术家身份。这些作品的图案不但体现哈林的核心创作主题,更反映了他毕生最为关注、在作品中孜孜探索的社政议题——他笔下的发光婴儿和吠叫的狗,正是人性与生命的原始象征。此外,哈林亦在作品中探讨其他重要的社会议题,包括性、战争、友情和科技。今次上拍的一组作品尺寸相同,展示哈林享负盛誉的创作符号;画中图案笔触粗旷、乌黑鲜明,呈现哈林眼中独一无二的现实世界。
在这十二幅作品中,哈林刻画生命树、一对好朋友、吠叫的双头犬、杂技演员和舞者,这些角色符号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见。经过早年在地下铁站内创作的历练,哈林绘画这批作品时已艺臻技熟,能够以一套完善的艺术词汇准确地表达自我。他的作品洋溢动感、喜乐、友爱,以及原始而淳朴的生命力,尽显哈林以独特的艺术语汇建构叙事的高超造诣。后来,这批画作更启发哈林创出一系列相同图案的丝网印刷作品,他更采用类似图案创作大型绘画及壁画,足见这批作品对其创作生涯意义重大。
「普普商店」
「我始终深信,艺术能够真切地与大众交流。它的受众并不只是那些能够负担和『理解』它的少数菁英。」
- 1986
- 1988
- 2005
- 2006
- 2009
-
19861986年4月19日,「普普商店」旗舰店在曼哈顿苏豪区拉法叶大街292号开幕。
-
19881988年1月20日,第二间「普普商店」在东京开幕。除了背包、徽章、卡片等一般商品以外,哈林为东京分店设计了一系列限定商品,包括扇子、和式着物、饭碗等。然而,因为哈林商品的赝品数量愈来愈多,东京分店在开幕不到一年后便宣告结业。
-
2005苏豪区的「普普商店」在哈林离世后十五年结业。商店象征着哈林为后世留下的记忆,对于它的消失,很多人感到欷歔不已。
-
2006「普普商店」旗舰店结业一年后,坦帕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凯斯・哈林:艺术与商业」的展览,回顾「普普商店」的发展脉络和历史。
-
2009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泰特现代艺术馆在展览「普普生活:物质世界里的艺术」中,重现当年「普普商店」的一部分。
1986年,哈林在曼哈顿苏豪区开设「普普商店」旗舰店,店面位于拉斐特街292号。他视「普普商店」为地下铁绘画的进阶发展,将安迪・沃荷「工厂」工作室的概念提升至另一层次。他由衷希望艺术能变得更为普及,不再只是藏家和画廊常客的专利。有人批评哈林这种做法为贩卖创意,哈林如此解释:「某程度上,普普商店可谓画作自然演变的结果。我的图像已成为全球文化、乃至整个世界的一部份,因此,我只能顺其自然,任其融入潮流与大众文化之中,而非要它走回头路,昵藏在艺术世界的一隅。这一点正正是我一开始想要打破的局面。」对哈林而言,「普普商店」本身就是一项艺术宣言,让纽约各地的民众均能轻松取得他的作品。最终,「普普商店」的业务大获成功,更在1988年进驻东京,开设第二间分店。
从各方面而言,「普普商店」均是哈林的创作延伸。他在商店所有墙壁上绘满黑白图案,制作壁画,亦将绘画图案制成商品,在商店里发售,让笔下的视觉语汇进一步融入城市架构之中。在店内,哈林的支持者可以廉宜价格购买T恤、运动服、滑板和其他精品,商品上均印有十二幅上拍画作中的图案,如1美元一张海报、50美分一枚钮扣等。这种营销概念,让哈林的创作成功突破上流菁英圈,打入大众市场,成为人人皆可拥有的艺术品。他将所得收益捐赠儿童慈善机构、教育组织、艾滋病研究,以及凯斯・哈林基金会(Keith Haring Foundation)使命所承诺支持的范畴。哈林在1989年成立此基金会,一年后,他因不敌艾滋病相关并发症而与世长辞。
「普普商店」是哈林走上艺术革命之路的里程碑。哈林开设商店的决定,曾被批评为「庸俗的商业行为」。不过,「普普商店」的宗旨并非牟利(〈滚石杂志〉,《凯斯・哈林:亲密对谈》,1989年),而是为了普及艺术,让艺术更为易得,与大众分享哈林的创意力量。对哈林而言,艺术的价值在于链接大众、凝聚人心、宣扬意识与行动精神。今次网上专场拍卖「凯斯・哈林的划时代经典:『普普商店』绘画」所呈献的十二幅作品,体现哈林以艺术创作向大众散播喜乐的使命。哈林以这些绘画图像为蓝本,制作多款T恤和钮扣,并创制丝网印刷作品与大型绘画。借着这些卓尔不群的艺术符号,哈林不仅传播了重要的讯息,更开辟了崭新的思维模式,让世人重新检视艺术创作及艺术参与的概念。这些「普普商店」绘画线条明朗、率性奔放,画中所蕴涵的普世概念,能令每位观众产生共鸣。如想了解哈林何以堪称为超越时代的艺术大师,这批作品就是答案。
包含「普普商店」绘画图像的大型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