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很精彩,艺术爱好者可以一睹毕加索名作风采,不少作品首次亮相中国,意义非凡。 毕加索的作品记录了二十世纪欧洲艺坛的风云幻变,虽离当时中国的动荡局势略为遥远,不过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认为两者并非毫无关联。 他指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们对毕加索的看法不断改变,这大概跟他生前身后中国的政治转变有莫大关系。 」
田霏宇还提到,本次展览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撰文,阐述毕加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如何慢慢演变扩大。 「毕加索的作品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收藏和展出,但是他的名字绝不陌生。 馆方期望不仅是以名气吸引观众,而是藉由这次展览让公众确实看见毕加索的艺术天赋及个性风格,从而理解他的艺术成就」。
是次展览名为〈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由苏富比鼎力赞助支持,呈献创作于1893至1921年间的103件作品,经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MnPP)向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慷慨借出。 精选展品包括1901至1906年间的自画像,以及1919年的《恋人》。 田霏宇强调:「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全面和最重要的毕加索作品展。 能在北京举办规模如此盛大、而且质素超群的现代艺术巨匠大展,实在难能可贵。 」展览由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品总监艾米利娅・菲利普(Emilia Philippot)策划,集中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头三十年。 「你会觉得这个展览就是对毕加索这句名言的诠释——『我想成为画家,最后我成为毕加索』。 」
展览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展现毕加索在艺术风格上的嬗变:揭开序章的是「早期毕加索」,聚焦于早期作品如《戴帽子的男人》(1895年)和《古代石膏像素描》(1893–94年);「 蓝色和粉色毕加索」讲述他不再仿效后印象派绘画,转而塑造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包括《疯子》(1905年)和《兄弟俩》(1906年);「驱邪者毕加索」和「立体主义毕加索」回溯其作品《阿维尼翁的少女》(1907年)、《 弹曼陀林的男子》(1911年)和《壁炉旁的男人》(1916年);「多变毕加索」则着眼于他对古典主义的致敬,并勾勒出晚期的事业轨迹,例如《习作》(1920年)和他在1919年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剧目《三角帽》所作的美术设计。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在展览期间推出相关活动,包括电影放映、小型演出及讲座。 「毕加索在中国」专题研讨会也将开跑,讨论主题围绕毕加索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以及他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普遍形象。
两家艺术机构早在2015年展开商讨,后来因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易主和重组事宜暂时搁置,去年翻新改造工程完成后恢复讨论。 中心一般以当代艺术为主导,〈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开拓了崭新的方向,同时带来挑战。 田霏宇表示:「在2018年全年的大型翻修工程期间,我们改善了馆内的气温、湿度调控和保安系统。 是次展览标志着翻修工程圆满结束,此后本馆能够继续举办更多同类展览——应对创作年分较为久远的展品保护作品状况,新工程完成后的UCCA 更有能力接待大批访客。 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位宣传推广策略,接触更多不同层面的北京和外地观众群。 」
展览标志着中法艺术交流的里程碑,两国领袖均表示希望藉此促进将来的合作。 一如田霏宇所说:「我们非常感激两国政府给予的支持,法国将这次毕加索展览视为今年文化交流的核心项目。 」
中法政府将2021年定为中法文化旅游年,文化共享是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和中国总理李克强去年6月会面时的重要议题。 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进行会谈,再次强调双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当中提到〈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大展以及凡尔赛宫和故宫的合作。 马克龙认为:「这体现了我们的共同意向,希望找到联结我们两国之间的关键纽带,奠定互相理解的基石。 」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6月15日至9月1日。蘇富比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