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40
  • 540

廖繼春 野柳豐姿 油彩畫布 一九六五年作

估價
18,000,000 - 28,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Liao Chi-Chun (Liao Jichun)
  • oil on canvas
款識:
C.LIAO 繼春 1965.12(左下)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展覽

〈廖繼春遺作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一九七六年五月九日至十八日

出版

〈廖繼春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台北,一九七六年,四十五頁,彩圖
〈台灣美術全集4 ─ 廖繼春〉藝術家出版社出版,台北,一九九二年,圖版六十三,一百○六頁,彩圖
〈璀璨世紀 ─ 陳澄波與廖繼春作品集〉尊彩國際藝術有限公司出版,台北,二○一○年,二百一十頁,彩圖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a sign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light at 6.5 cm from left to right, 44 cm from bottom to top, and another sign at 23 cm from right to left, 44 cm from bottom to top.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廖繼春曠世鉅作《野柳豐姿》首度曝光 

麗彩交輝言天地大美

中國現代藝術史大抵由中國、台灣和海外華人三大脈絡所構成。三大系統各自發展,而又彼此連繫。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主要由四大美院的校長領導著藝術的發展,如杭州藝專的林風眠與上海美專的劉海粟,代表的是現代派開放的美術教育精神;而中央美院的徐悲鴻與蘇州美院的顏文樑則為古典寫實主義的象徵,他們分別引領了一代藝術潮流的發展。而自東京美術學校留學歸國的廖繼春,在台灣美術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則可與中國「現代藝術之父」林風眠相提並論。

中國美術史浪潮人物

廖繼春的創作主以風景與靜物為主題,承襲日本學院派的後期印象主義畫風,然而他一生不斷追求突破,並由此基石加以轉化、加入自我對於西方野獸主義的理解、東方民間文化精華的體悟,在用色方面大膽奔放,濃郁富麗,畫作常呈現若交響樂曲般的和諧灑脫,麗彩交輝,色光動人,別樹一幟。晚年更強調構圖造型上的自由解放,作品指引了抽象繪畫的可行性,不僅促進了台灣抽象繪畫的誕生,更鼓勵了五月畫會的成立,由此可見其於藝術史學上承先啟後的地位高度。

廖繼春對於色彩的運用具有極大的天分與個性化的美學,富麗的色彩成為他創作上最醒目動人的標誌,不少藝術史學者因而讚嘆他為「色彩的魔術師」,給予其高度評價,如史評家王秀雄即分析,西洋野獸派大師之所以能成名,在於他們開闢了一種新的流派,將過去隸屬於自然形象的色彩通通解放,用大紅大綠的原色,在畫面重新鋪陳一獨立完善的色彩世界,然而若拋開此種美術史的眼光,純粹以作品的成果來評比,廖繼春創作中對於色彩美妙的駕馭與表現,超乎野獸派絕大多數的藝術家,其澄明的大膽用色,只有馬諦斯(Henri Matisse)才能與之匹敵,廖繼春在色彩學的善用與高妙,絕對可被稱為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家」!

而與林風眠相同,廖繼春在美術教育的推廣上具斐然的成就,贏得後進無限的尊崇。如自1947年起,他於台灣第一大美術學府-台灣師範大學執教逾25年,作育英才無數,被畫壇尊稱為「一代導師」。其並與陳澄波、楊三郎、李梅樹、顏水龍等藝術家組織「台陽美術協會」的發起,該協會主旨為「拓荒播種,使新進的畫家能有自由發表作品的機會,藉以琢磨畫技,弘揚民族文化精神」,透過展覽的連年舉辦,讓當時台灣一流的美術家與藝術新進有了一個良好的發表平台,互相切磋求進步,此對台灣美術史的建構意義重大,亦推動了「台灣新美術運動」的發生。而當中的靈魂人物廖繼春也不吝以身教定期於台陽展內發表大作,其好友李梅樹便曾評鑑他「努力於色調研究而有所成,令人佩服!」由此顯見,無論在藝術創作或美術教育上,廖繼春均不愧為獨當一面、具卓越貢獻的浪潮人物。

歐遊領悟文化精粹再攀創作巔峰

廖繼春的創作歷經幾個重要的轉捩點,當中最不容忽視的,是他在1962年榮獲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訪美考察藝術,隨後至歐洲名勝大川遊歷,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沉浸於西方文化的薰陶,此對他的創作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1963年3月,廖繼春在「五月畫會」替他舉辦的歸國歡迎會上,發表了遊歷歐美後的體悟,他分析:「美國藝術家作品中呈現的特點是強烈、有魄力及畫面的龐大……。巴黎有著各色各種的藝術品,不勝枚舉,他們顯著的共同點是作品注重技巧、有深度……。但我認為現代畫的問題不是在抽象或具象,最要緊的是在於藝術品是否真有內容,畫面的形式僅是作者精神傳遞的媒介。

從此言談中,我們可感知廖繼春在體悟歐美藝術的特長,「強烈、有魄力、畫面龐大、注重技巧、有深度」的同時,也對自我的創作有極大本質上的信心,方能提出此立論。回顧其歐遊後的創作,觀者不難覺察他企圖將西方藝術的特點,以極度個人化的方式自然地納入創作,並賦予新生。如他突破造型的藩籬,不追求絕對的抽象或具象,僅在畫布上頃其心神地呈現其藝術靈光,試圖帶給人們「美」的感受。具體的突破與表現,若李梅樹所言:「廖繼春歐遊後所創作的畫面形色更加自由奔放,已溢出野獸主義的範疇,但在構成上仍然保持相當完整,其藝術表現已臻爐火純青的圓熟境界,畫面上天機一片,悠遊自適,不論色彩如何瑰奇豔麗或是對比強烈,只要一過他手,通幅作品和諧舒暢,全無絲毫對立緊張之感。」而此特長無一不呈現在完成於1965年的《野柳豐姿》之上。

瀲灩色彩中的濃熾情詩

野柳為台灣北海岸的風景名勝,當地以豐富的海蝕與風化地貌著名,廖繼春曾於台北求學,又於該地執教數十年,對此地風貌有著自然的情感,其一生曾七度畫野柳,而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此幅完成於60年代巔峰創作期的《野柳豐姿》。

創作此作時,廖繼春自美返國已兩年,選擇用一巨幅的畫布(111x145cm,逾80號)作畫,無疑展現了他挑戰大畫幅的決心與盛年的創作魄力,其以充滿自信的筆調描繪了一海岸盛景。在前中後三景的細心鋪陳中,融合了畢生創作美學精粹。首先,於前景的部分,在那以灰白為主色調的岩石地景上,廖繼春以層次豐富的肌理交疊出土地的厚實感,凝神逡巡,當中點綴、蘊藏著勃發的生機盡現於眼前,如綠色低矮的林投與化成黃、紅色點,不知名的花卉從石頭的縫隙間蔓生開來,在紅、黃、綠三原色之上、廖繼春亦大膽使用對比的藍色、粉紫補色,在那色光的碰觸與跳躍間,交織出無限的生意與藝術家的浪漫情詩。

而延伸的黃色彩,若烙印在大地上的陽光與熱度,讓人幾乎可感受海邊特有的瀲灩天光與溫暖。突起的燭狀石,透過遠近的排列加深了視覺空間的延展,其並伴隨海面上的塊塊礁石,打破原本僵直的海岸線,它們高高低低、羅列起伏,似樂曲中跳躍的音符,帶給人一派輕鬆的歡樂感。而在中景和遠景的部分,廖繼春主以雄邁有力的色塊來詮釋海景與山巒,一反前景的嚴密,他以簡化的平坦色面來構成景物,在色彩上則注入了極為個性化、卓絕的色彩觀。他在此大量地使用群青、靛藍與湖水綠構築水天與山,並大膽注入其鍾愛的、明度極高的對比粉紅色彩。此浪漫的粉紅色,為60年代廖繼春藝術創作上獨特的重要表徵,畫家吳炫三甚曾言:「有粉紅色的存在就是廖繼春的精神所在 !」

雖然他的用色極為對比,但在那奔放的形色之中,仍予人和諧的富麗感受,此為其藝術高妙之處。而遠景的海天在粉彩的交融中相連一片,無形中將畫面空間再度往後推進。雖然畫布的實體空間有限,但廖繼春卻試圖將無窮的大千世界包含在內,令畫中之景向畫框之外作無限的指涉聯想。當中,台灣地處亞熱帶的海島地形、四季陽光閃耀的氣候溫度,透過他自信的筆風、溫柔的色彩情詩向觀者展現。其過人之處,若藝評家潘襎所言:「廖繼春的繪畫具有現實上的厚實感,畫中微妙的色階變化,主觀的塑形、色彩、光線的經營,都足以反映他是一位偉大的色彩與造型家。

開闊時代精神的展露

而從歷史角度來看,《野柳豐姿》亦展現了當年島內的時代精神。回溯當時的台灣,已脫離40年代太平洋戰爭的陰霾,走出了50年代的白色恐怖,與823砲戰時期顛沛流離的徬徨。60年代的政治氣氛相對緩和平靜,經濟景氣趨向繁榮,國家建設並邁出腳步,整體呈現一欣欣向榮的氣氛,宛若正迎接一新生的契機。廖繼春的創作在此亦反映了這般轉變的心境,如其作品在60年代呈現前所未有的明朗性格,色彩益發絢麗濃郁,帶個性化的粉紅色彩使用,亦是由此才開始呈現於畫面之中。於此而論,《野柳豐姿》不僅僅是一件單純的風景繪畫,當中蘊含的豐富生命契機與溫柔富麗的色彩,更可被視為藝術家對其所處時代的精神感悟與正向期許。

稀有恢弘珍品難得釋出

綜觀廖繼春一生創作,唯一可能的遺憾是大尺幅的畫作不多,他多以30號(91x72cm)的畫布作畫,尺幅偏小。在早年物資缺乏的貧瘠時代,僅曾企圖在帝展與台展等美術大展的參展中力博第一,而創作過少有的大畫,如其曾入選第九屆帝展的《芭蕉之庭》,即為60號(130x97cm)作品,而其他幾件珍稀的100號以上的大畫,也多因早期經濟處境困難,在颱風來襲時,已忍痛用畫布來阻擋強風吹入木造的日式房舍建築而被摧毀,現能留存的巨幅創作微乎其微;晚年經濟狀況好轉,但因患氣喘病,缺乏體力亦難繪大畫。

回顧其留存有序的創作註錄,是次上拍的《野柳豐姿》,為其存世最大尺幅者,並可被視為廖繼春對藝術永恆追求的美學代表。作品曾於1976年展出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廖繼春大展」裡,並被收錄於三本重要畫冊之內。過去逾四十年來,完好保存於亞洲私人重要收藏家之手,未曾曝光。今此大作首度釋出,無疑為藏者之最,精稀且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