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39
  • 539

常玉 聚瑞盈香 油彩纖維板 約五O年代作

估價
20,000,000 - 3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Sanyu (Chang Yu)
  • oil on masonite
款識:
玉 Sanyu(右下)

來源

美國私人收藏
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二○○一年四月)
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二○○六年十一月)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展覽

〈鄉關何處 常玉的繪畫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二○○一年十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日

出版

〈常玉油畫全集〉衣淑凡編,國巨基金會及大未來藝術出版社出版,台北,二○○一年,圖版一百五十二,二百六十七頁,彩圖
〈常玉 ─ 世界名畫家全集〉顧躍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石家莊,二○○七年,彩圖
〈世界名畫家 ─ 常玉〉乙莊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石家莊,二○一○年,一百四十一頁,彩圖
〈常玉油畫全集 第二冊〉衣淑凡編,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台北,二○一一年,圖版一百五十二,一百三十三頁,彩圖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slight wears and paint losses along the four borders, notably at the top border, lower left and lower right bottom corners of the surface. There are colorless accretions near the left and right hand borders both at 30 cm from the bottom, presumably inherent in the artist's creation.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light.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常玉50年代重要代表作《聚瑞盈香》登場 

花都吐艷 傾國傾城

《聚瑞盈香》是常玉1950年代的巔峰之作,其以東方的富態繁麗立意,加以西方的主題媒材賦形,顯示藝術家的天縱才情,在文化傳承上,更結合了貴族的高尚、隱士的脫俗、儒者的仁愛,以及才子的情懷,達成了傳統文化與現代主義的完美結合,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奇葩臻品。 

花卉裡的東方氣派

熟悉常玉作品者皆知,「瓶花」是陪伴他一生的藝術主題,即使數十年來反覆創作,卻依然屢創新猷,不落俗套。他的瓶花千姿百媚,濃艷疏淡、富貴清癯,無所不見,與其說是常玉對花卉的情有獨鍾,倒不如說藝術家已經把花卉譽為此身,其瓶花作品,或已等同自畫像,每一件花繪作品,均與其生活相繫,反映或喜或悲,或抑或揚,而《聚瑞凝香》所表現的,正是常玉無可比擬的雍容一面。 

常玉於1901年出生在四川一富裕家庭,自小曾隨父親習畫,又拜書法名家趙熙為師;在1921年遠赴巴黎留學,自此旅居海外;在法國,他選擇帶有自由、開放風氣的大茅屋藝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進修,並在著名小說暨收藏家侯謝(Henri-Pierre Roché)的引薦下,成為當時與巴黎藝術圈廣泛交遊的中國人。年青時代的愜意生活,全靠長兄支持,不愁衣食養成了他的浪蕩以及若王孫公子般的閒雅氣度;1931年,他的長兄因病去世,從此家道中落,經濟上開始無以為繼。然而物質上的匱乏,未曾擊垮常玉,在精神和內心方面,他對藝術的熱情絲毫未減,才高八斗的他仍慷慨自負。如觀其40、50年代的創作,當中色彩益發富郁,反映藝術家漸入春秋,思想、心態和技巧上的老辣,在此基礎上,常玉得以再創高峰,在奮筆灌彩下,栽成《聚瑞凝香》這一艷葩。 

《聚瑞盈香》可說是「西體中用」的代表,憑藉西方的框架和工具,表現東方的精神和氣質。國畫之中有花鳥一門,其主角多為栽種於庭園山野的花樹,綴以飛禽,若是小型盆栽,則屬於「歲朝清供」一類古意盎然的主題,惟獨立表現靜物美態者不多,南宋李嵩有名作《花籃圖》傳世,為此隱流之遠祖;西方藝術,自文藝復興以來即有靜物寫生,而瓶花則是當中常見的描繪對象。常玉創作《聚瑞盈香》,媒材上選擇西方油彩,題材上亦是西方常見的靜物,但在用色上,一改其淡泊素雅,從背景到主角,俱敷以艷麗濃重的色彩,帶有強烈東方的民俗興味,而植栽器皿亦流露了他來自東方的傳統,在淺口青花四方盆上,見一株五色繽紛的萬壽菊,纍纍的花朵滿佈,伴隨著銀燦的鉛白、鬱亮的鈷藍、甜麗的櫻紅、清耀的澄黃、斑斕的翠綠,構成一幅喜慶晶燦的景象。

色彩間的繽紛絕配

《聚瑞盈香》的用色,在瓶花系列之中堪稱艷冠群芳,常玉在過程中加入許多主觀的創造。回溯他其他的植栽作品,也有以色彩亮麗見長的,但僅只於花卉的表現上,而沒有一幅像《聚瑞盈香》,把此特徵大膽地擴展到枝葉上頭。本作中的盆景枝幹,以綠、白、藍三色構成,藍、白兩色並非植物自然的原色,但常玉大膽地把花盆上的青白雙色,由下至上延展至植物之中,此既為神來之筆,亦經其深思熟慮。意圖藉此將深紅的背景與主題區別開來,巧妙地使觀眾在視覺上產生輕重有致、濃淡分明的韻律感。 

此外,常玉向來著重色彩在畫面上的呼應;故他在此大膽地在植物的描繪上運用藍與白兩色呼應花盆,一方面平衡了冷暖色彩對比,另一方面,在色彩學上白色象徵潔淨,藍色在歐洲則帶有貴族血統的象徵,此亦使盆景具有玉骨冰肌的高尚氣質。 

畫中背景的紅凝重如棗,若模仿東方色澤深邃的朱漆大門或影壁,配合垂直的平塗法,更添中式家具質感。常玉瓶花系列的背景色彩,一向有兩個極端表現,一是使用透明感強的白色或粉色,提升整體的透視感和韻味;二是使用高濃度的深藍、深綠、深棕,或索性全黑,營造高貴神秘的靜謐空間,至於出現在此畫中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中國紅,實不多見,此使《聚瑞盈香》散發與眾不同的熱情和活力,特出超卓;即使把此作與藝術家其他紅色背景的靜物畫相較,亦僅有此作的背景具明顯的漆器或木質感,讓人產生一種東方居家的熟悉感。

常玉雖是天涯浪子,但人到晚年,始終有落葉歸根的想法。《聚瑞盈香》在那繡滿壽字、錢紋和盤長結的黃色氊子與背景的互相配合下,一種溫暖安逸的古典中國室內氣氛油然而生,或許在有意無意間,作品言說了常玉對於歸鄉的深層期盼。在1950年代前後,常玉曾在法國的家具廠製作彩漆屏風等工藝品,他由此經驗獲得不少創作靈感,亦影響了他日後對作品的細節考量。向來以幽默、遊戲之筆創作的常玉,在《聚瑞盈香》中竟費煞思量地去構思畫面每一處細節,體現其別出心裁的用心。

渾然獨創的美學

除主題、色彩和構圖,常玉在《聚瑞盈香》的繪畫技巧上,亦貫徹「西體中用」的理念。1920年代,常玉已開始試用毛筆畫速寫,揣摩、融合中西兩家之長,及至晚年,古、今、中、外,已非他在創作上所拘泥的門戶之見,一切追求唯美是用,創建獨樹一幟的美學。如果說作品的「瑞意」集中於茂密的盆栽上部,那麼畫家的「筆力」,便集中在花盆之上,花葉以下的枝幹位置。在此,常玉刻意泯除對花葉的描繪,僅透過簡約的造型主幹線條,表達自然植物向上生長的力量感。他一方面參考日式盆栽的造型,另一方面援引國畫中的「鐵線描」技法,使植物從花盆正中央出發,呈鹿角式張開,到達左右兩角之後,再拐成九十度參天直上,如此力發千鈞,方足以支撐上方滿溢的吉祥象徵,造就《聚瑞盈香》富雅而不甜俗的獨特魅力。

在背景調度方面,展現了常玉學貫中西的藝術學養。若檢視其過往的盆花創作,背景一般多以單色平塗,然後在低水平的位置塗上另一色塊,使其產生平穩而合乎透視的空間感;但在《聚瑞盈香》上,常玉似有意挑戰觀眾眼光,他把下方色塊的水平線略為提高,而色塊上的花紋亦作平行排成兩行,單是這兩點,足以解除整個背景與前方盆花的透視關係,使主角產生懸浮的幻覺。縱觀常玉的作品,這並非他慣常的畫法,似有意為之。然而其來源或有可追溯之處。環顧中外,中國的古代寫真畫便經常採用這種方式,如在《明太祖朱元璋坐像》中,明太祖側身而坐,面相、身體和龍椅都栩栩如真,但背後的地氊,卻完全垂直,跟前方人物沒有任何透視關係;除外,西方藝術自印象派後,便嘗試跳脫單點透視的科律,如野獸派的馬諦斯在作品《和諧的紅》中,便將紅牆以及鋪上紅色桌布的桌子,合併塗成一塊平面,在矛盾的空間關係下,產生眩人的觀感。《聚瑞盈香》的用色近乎野獸派的強烈,同時與中國古畫中的樸柮傳神契合,兩相相乘,令人玩味無窮。

宮廷風尚的隔世知音

常玉在1920年即已赴笈海外,當年的資訊流通不如今日,相信他並無機會接觸清宮西洋畫。然而令人驚喜的是,若把《聚瑞盈香》與清代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的《聚瑞圖》並觀,兩者於藝術表現上竟有不少共通之處。靜物寫生雖然始於西方,但此之東漸,早於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十八世紀義大利耶穌會的郎世寧,便是清代首屈一指的畫師,《聚瑞圖》為他現存紀年最早的作品。此作以中國的工筆重彩結合西方藝術所著重的光線處理,呈現一尊帶有開片的青瓷弦紋長頸瓶,上面滿插具祥瑞意味的花卉,喜慶而不落俗套。構圖方面,瓶花亦是中置於卷軸之上,如此方正平穩的擺法,國畫中極少採用。以生平事蹟來,常玉能親身接觸郎世寧的機會很低,但從藝術史角度出發,在形式上卻顯示了一種相互傳承,尤其是《聚瑞盈香》所蘊含的高貴氣質,出奇地與中國皇家藝術似有呼應,此無疑是古今藝術家有諸內而形諸外的表現。常玉與郎世寧,二人均以西方畫具,詮釋東方精神,惟郎氏為洋人,作畫立足寫實,而常玉本乎華裔,以寫意之筆見長,兩幅作品雖大異其趣,但在中國藝術史上卻能前後輝映。 

《聚瑞盈香》能特立於常玉芸芸花繪上,全繫於一個「瑞」字。所傳遞的是一份純然的希冀與祝福,然而回顧常玉繪畫此作時,正歷經長期的懷才不遇。五色繽紛的喜樂,由藝術家傳遞至人間,那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卻由自己默默承受,如此情操,正合乎儒家所說的「後天下之樂而樂」。

三千年的花語承傳 

若從符號學(semiotics)的角度分析,常玉的花卉創作與中國士大夫的花卉情結淵源深厚。中國文人對花的主題情有獨鍾,千年來已成就一套花語系譜,象徵知識份子竭力捍衛的社會形象。戰國末年的楚國貴族屈原,在《離騷》中以香草美人自況,開創以花卉象徵文人的先河;東晉陶淵明詠菊,把「採菊東籬下」作為隱居之樂的寫照,使菊花染上清靜無為的道家色彩;北宋周敦頤的散文《愛蓮說》膾炙人口,使儒家君子形象走入民間;清代曹雪芹,更以一部《紅樓夢》獨步古今,十二金釵十二花,道盡人間女子各色風姿。三千年縱貫不斷,中國花語至此發揮得淋漓盡至。西方花語(floriography)的起源,則要待到十七世紀的鄂圖曼帝國,盛於十九世紀的法蘭西,然後逐步流行整個歐洲,其隱喻之個人情感,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趣味。

由是觀之,常玉在法國畫瓶花、畫盆景,近因或受社會潮流影響,遠因必歸於故國文化啟蒙。在精神上與中國文化出於同源,上通儒道思想,旁采詩書禮樂,遠承東方貴族品味,兼得才子佳人之情懷,繼而接枝海外,汲取他鄉養份,最終造就別開生面的風情。若把常玉與屈、陶、周、曹諸生相比,他一生創作花卉不絕,把花卉的形相、氣質、情感都把握透徹,《聚瑞盈香》所呈現的高雅,更將他一畢生厚蓄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珍稀作品獲市場追捧

常玉作品向來稀缺,一有珍品佳作釋出,便成為收藏指標。觀其裸女、花卉、動物三大主題的繪畫,又以貼近人心與生活的花卉最廣受世人喜愛,接受度最高,也因此普獲市場追捧。如在常玉拍賣前10大高價紀錄中,花卉主題作品便佔了九席。繼《五裸女》之後,最高價者即為其《青花盆與菊》,此作首次上拍於2006年,當時以2924萬港元成交,後於2010年再次釋出,則拍出近1.5倍的5330萬港元,列居其10大高價拍品之二。

若回顧常玉90年代的拍賣紀錄,我們亦可見其作品成交價以驚人的倍數飆升,舉例來說,其《粉蓮盆景》自1996年以來曾上拍過三次,最初以125萬港元易手,但在2006年則拍出2812萬港元,上翻逾22倍,而至2012年再次上拍,則以3874萬的高價完槌,此均說明了常玉的藝術成就,已獲得亞洲藝術市場的充分肯定。

常玉個性不羈,畫風韻味卓絕,其才氣高峻,無以名狀,凡人百倍用功,亦不能及,而他作品的永恒魅力,亦在時間的淘滌下愈發綻放光芒。《聚瑞盈香》為其傾注才情心力之作,正如他以畫自況,願以己身化為一縷芬芳,給人間帶來明淨幸福,無論於其創作生涯抑或藝術成就,作品均極具意義,亦是他為中國乃至世界所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產,現今釋出,為常玉愛好者購藏珍品的絕佳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