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

裝飾藝術珠寶的永恆魅力

Sotheby's

提到「裝飾藝術」(Art Deco)一詞,讓人馬上聯想到代表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流蘇裙和《大亨小傳》裡紙醉金迷的派對。事實上,裝飾藝術指的並非是一個時期,而是一場百花齊放的設計藝術運動,挑戰維多利亞時期和愛德華時期的傳統風格,以求創造新氣象。

裝飾藝術風格延伸到許多不同領域,包括時裝、家具、建築、家居裝飾、汽車、歌劇院,而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珠寶。裝飾藝術建築的最佳典例聚集在邁阿密南海灘,除此之外,紐約帝國大廈也是其中佼佼者。

裝飾藝術奠基於對現代品味的追求;世界發展日新月異,裝飾藝術的倡導者推崇有關新事物、未來和世界的一切。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裝飾藝術」等同於奢華和樂觀主義,迎合未來創新發展運輸、機械和人體工程的蓬勃景象。

普遍認為,裝飾藝術誕生於1925年巴黎的國際裝飾藝術及現代工藝博覽會。一戰結束六年後,世界和平安定,此時由藝匠、遠識之士與決策者主導的新時代正在醞釀。裝飾藝術受到之前的新藝術風格影響,尤其是後者荒誕神秘的美學表現。它亦從立體主義得到啟發,將幾何圖形和鮮豔色彩結合工業主題和現代工藝。

裝飾藝術的取材遠自古埃及和遠東文明,近至機器人和機械形態,此時交通運輸的發達與考古發掘使世界不再廣袤無邊,國際觀改變使人們更容易接觸不同文化。1922年,世人首次發現法老王圖坦卡門之墓,古埃及圖像風靡一眾裝飾藝術設計師。

儘管1929年出現經濟大蕭條,世界各地的富豪仍然有能力投資購買珠寶名家的裝飾藝術珠寶,如卡地亞梵克雅寶、Jeanne Bovin、Jeanne Bovin、寶詩龍、尚美和Lalique。從結合黑檀木、象牙、縞瑪瑙及白水晶的單色搭配,到鑲有蛋面玉石、珊瑚、紅寶石及祖母綠的華麗首飾,這些設計主題別開生面。

在兩戰之間的時期,鑽石切割工藝亦迅速發展;長方形切割鑽石(有時稱為「火柴形」)、方形切割鑽石以及令首飾表面璀璨生輝的密鑲鑽石盛行一時。裝飾藝術的高峰期,梵克雅寶於1933年為隱密式鑲嵌法取得專利。

裝飾藝術珠寶順應當時不斷變化的時尚潮流,讓女性修飾坦露的手臂,並為身上的低腰長身連身裙增添個性。在二十年代末,手鏈設計以細長的幾何造型為主,在重複的圖案上鑲嵌鑽石和彩色寶石。後來,手鐲以金、銀和鉑金設計,透過圖騰符號、刻面寶石及琺瑯彩來訴說古文明故事。去到三十年代,首飾款式越來越誇張,佩戴上身的數量亦隨之增加。女士將手鐲疊戴於手腕並覆蓋上臂,同時吊飾手鏈再次興起,佩戴者的一舉手一投足使配飾隨之搖晃,叮噹作響,反映了追求享樂的時代精神。

煙盒及化妝盒亦風行一時,高級珠寶品牌採用彩漆、琺瑯彩及刻面寶石,譬如紅玉髓、青金石和綠松石,在設計上加入靈感來自中國、日本和印度文化的圖像。

長項鏈可謂是二十至三十年代最具標誌性的珠寶款式,通常飾有圓珠流蘇或設計浮誇的幾何形吊墜。由刻面圓珠及珍珠串成的項鏈環繞頸間,或垂掛於裙子前後,搖曳生姿。相比之下,圍脖式項鏈在鑲鑽的幾何設計上點綴繽紛色彩(祖母綠、紅寶石和藍寶石),通常配有耳環,映襯佩戴者的芳顏。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裝飾藝術珠寶,是屬於裝飾藝術設計美學與那個時代的獨特象徵。因此,每一件傳世之寶都是凝聚藝術史、設計史及社會歷史的結晶,蘊藏於鑽石、寶石之間,散發永恆不變的光輝。

相關新聞及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