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渡重洋的不朽藝魂:巴斯基亞的《致水神》

遠渡重洋的不朽藝魂:巴斯基亞的《致水神》

「我從未去過非洲。 我是一個身在紐約、受到身邊環境啓發的藝術家,但我有文化記憶。 我不需要去找它,它一直都在,在那邊——在非洲。 這並不意味著我必須去非洲生活。無論身在何處,文化記憶都伴隨我們左右。」
尚·米榭·巴斯基亞

尚·米榭·巴斯基亞 © LIZZIE HIMMEL

在美國當代藝術家尚·米榭·巴斯基亞一夜成名、晉身國際巨星殿堂之前,他是一個來自紐約布魯克林 的小夥子。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後期,一個年輕黑人藝術家想在紐約闖出名堂,得面對種族歧視和其他社會和文化差異的障礙,巴斯基亞對此最清楚不過。巴斯基亞生於 1960 年,母親擁有波多黎各血統,父親是海地人 ,成長時兼用英、法及西班牙文三語 ,種族身份和他對歷史的理解成為了一種源源動力,主導他一生的藝術創作。

從1982 年起,巴斯基亞開始專注探索非裔移民的形象和種族身份。創作於1984年的《致水神》,無論在探討種族主義、宗教和靈性等主題以至表現形式上,均已達致成熟階段,稱得上是這位少年得志的天才藝術家畢生傑作之一。

1984 年是巴斯基亞的藝術風格和內涵形成的關鍵之年。就在此前一年,他與安迪·沃荷及法蘭切斯科·克雷門蒂開始合作,為此穿針引綫的,是他們的藝術經紀人布魯諾·畢修伯格。三人共同創作了一系列十五幅作品,後來巴斯基亞和沃荷展開更緊密的合作,在1984至1985年間合力創作逾150件作品,互相啓發。他倆亦師亦友,惺惺相惜,巴斯基亞嘗試以沃荷的絲網印刷技術創作拼貼畫,例如他在1984年創作的一些畫布作品;而根據目前文獻資料,在膠合板上使用絲網印刷的做法,僅見於這幅《致水神》。本作完成一年後,即1985年,已在Mary Boone-Michael Werner 畫廊為巴斯基亞舉行的個展上展出,後來亦在多個重要展覽亮相,足證本作意義非凡。

尚·米榭·巴斯基亞《 致水神 》,1984年作。估價:62,000,000-93,000,000港元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藝術史學家羅伯特·法里斯·湯普生的著作《精神的閃現:非洲人及非裔美國人的藝術與哲學》(Flash of the Spirit: African & Afro-American Art and Philosophy)(1983年出版)對巴斯基亞影響深遠。他讀過此書後,1984年開始在作品裡活用湯普生作品中的符號象徵及主題,透過黑人運動家、爵士樂手及自畫像探討種族歧視的現象。

尚・米榭・巴斯基亞,《GRILLO》,1984年作,壓克力彩、油彩及影印紙拼貼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1982年,巴斯基亞開始在作品中探討非裔移民,後來更是以此主題為創作核心。1984年,他借用著名香煙品牌Player’s Navy Cut的商標圖案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致水神》就是當中傑出的範例;這個圖案令人想起跨大西洋奴隸買賣的歷史,而這個系列也成爲巴斯基亞的代表作之一。

在深入探討這個商標的意義之前,首先要審視巴斯基亞從不同來源取材的創作手法,以及他豐富的跨文化視野。巴斯基亞在創作諸如《致水神》等作品時藉鑑了非常廣博的範疇:西方藝術史經典、西非象徵主義和信仰、聖經、海地伏都教 、克里奧爾傳統和奴隸制的歷史。在《Basquiat:Boom For Real》 一書當中,歷史學家和策展人迪特·布哈特認為巴斯基亞的創作方式可比較「互聯網時代和後互聯網時代以『剪切和貼上』選取樣本」的做法。作家布萊恩·吉辛及威廉‧布洛斯從聖經、儒家經典、報章及信件等不同來源「剪切」字詞,在將文字重構並賦予全新意義。布哈將這種「剪切」手法與巴斯基亞的創作互相比較,而事實上這種非正統的語文技巧讓巴斯基亞深表欽佩。巴斯基亞吸收了圖像、口語、文字、廣告、書籍和文章等不同來源的材料,創造成爲一種極具感染力的獨特視覺語言,表達他在紐約的生活體驗,並以之詮釋其加勒比文化根源以及西非血統有關的集體記憶。

「事實上,巴斯基亞的作品體現了黑人身份和生存經驗的複雜性。 [...]巴斯基亞也有論及歐、美、非洲和非裔移民,但這些議題並非獨立存在。 [...] 這些歷史和身份同時存在於一個非常後現代的現實當中。 這位藝術家的黑人身份不斷在變化; 我們不能只在圖像中找它。 相反,我們必須觀察巴斯基亞在作品中創造的種族和民族之網。尚·米榭·巴斯基亞創造了屬於他自己的、多重觀點的獨特美學,我們若要理解當中意義,則必須擺脫以前對種族、文化和這些作品的藝術地位的誤解,重新審視一切。」
喬丹娜·摩爾·薩吉斯

尚・米榭・巴斯基亞,《奴隸船(煙草)》,1984年作,壓克力彩、油彩棒及畫布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自我身份認同及奴隸史
點擊下圖的紅色圓點,查看《致水神》豐富的象徵意涵。各類象徵符號體現了巴斯基亞對文化元素旁徵博引,而且對非洲宗教體系和美洲文化歷史理解得十分深入透徹。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香煙品牌Player’s Navy Cut的商標圖案

    與《致水神》同樣創作於1984年的還有《商標》、《奴隸船(煙草)》、《薄箔》和《手臂與錘II》等作品。這些畫作全部都有引用香煙品牌Player’s Navy Cut的商標圖案,意指美國香烟業過去靠奴隸經營的過去。在這些作品當中,《致水神》的處理手法可說是最含蓄的一幅。除了烟草商標之外,本作還引用了多個符號,表達巴斯基亞對自我身份認同、種族主義和奴隸制黑暗歷史的探索。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致水神》刻劃兩個人站在畫面的左右兩側,將二人聯合起來的是畫面上方中心位置的發光圓形,或是代表太陽或月亮。畫中奴隸的頭部兩側各有兩艘奴隸船,嘴巴似乎被鐵枝覆蓋。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巴斯基亞多次在畫作中引用源自非洲的恩西比底(nsibidi)象形文字,在這裡,舉起的手臂可能也是一個恩西比底符號,表示「這裏的整片土地都屬於我」。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畫面左方的人物渾身塗滿熾熱的紅色,周圍籠罩著一層電光般火黃的氣場,他精力充沛,似乎正在崇拜右方手握靈蛇的奴隸。這可能是作品標題中提及的水之女神瑪米瓦塔(Mami Wata)的追隨者,又或者是西非文化中人稱「格里奧」(griot)的吟遊詩人,他們將民俗故事代代相傳,是傳頌歷史的重要角色。巴斯基亞在大約1984年將格里奧的形象融入創作,由於他有不少作品都包含了自畫像,因此格里奧也可能是巴斯基亞的自我寫照,代表經常被歷史及西方主流藝術史忽略的非裔移民發聲。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從右方人物手臂上無力垂下的蛇,讓人想起非洲的水之女神瑪米瓦塔。相傳瑪米瓦塔懂得呼喚靈蛇、弄蛇,故此多以手握靈蛇或被眾蛇包圍的形象出現。瑪米瓦塔亦常以美人魚的形象出現,在非洲大西洋地區信衆尤多,在非洲及美洲以各種形象出現,在海地則成爲伏都教的一部份。伏都教在奴隸制和殖民主義歷史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抵抗法國殖民帝國的一種手段。《致水神》豐富的象徵意義展示了巴斯基亞作品引用的文化元素之廣博,以及他對非洲宗教體系和美國文化歷史的深入理解。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巴斯基亞的木板作品或利用木板創作的作品並不多,大部分出自 1984 年。這一年,高古軒的東主拉里·高古軒替巴斯基亞在加州威尼斯市租了一間畫廊,他就在這裡用回收的木板作畫,其中包括《Gold Griot》(1984年作)和 《無題》(1984年作),因此在這段時間裡,木板是一個反复出現的創作媒材和元素。

巴斯基亞極擅長運用不同媒材配合主題,突出作品背後的意義。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的策展人埃莉諾·奈爾恩指出,巴斯基亞在創作生涯裡不斷研究各種媒材,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種信手拈來的才華……他最傑出的作品就是以媒材的質感來突出作品的主題。」

致水神》就是一個精彩的例子。巴基斯亞在作品的下部加上木板,再在畫面右側加上一條鐵枝,暗示了一艘船的形態和結構。如此一來,藝術家通過這艘運送奴隸穿越大西洋的船,加强作品的敘事性。總體而言,本作一大值得細味的精彩之處在於其質感和立體感——木板和鐵枝成爲傳意和敘述的工具,而不只是畫中人物的背景或支撐物。

巴斯基亞作爲擁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美國人,他以《致水神》重新審視民族祖先的歷史並將之傳揚開去。時至今日,他的作品仍與當下息息相關,當中涉及的思考和討論,也是這個時代急切需要面對的問題。當年巴斯基亞以桀驁驚才震撼當代藝術界,餘波至今未了,足證他在藝術史上無可取代的地位。

翻譯:施文慧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Sheryl Sze
編輯:吳君莉 Chinese version edited by Lee Ng

當代藝術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