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古陶軒的歷史 - 跨越三代的軌跡

新井崇之
翻譯此頁面

於東京京橋開店的平野古陶軒,自昭和11年(1936年)成立至今的87年以來,為國內外收藏家和美術館提供卓越的藝術品。其中蘊含了自第一代平野龍治(圖一),第二代龍夫,第三代龍一繼承下來的傳統,兼具始終放眼世界的全球視野。本文將介紹難得罕見的古典美術商平野古陶軒之三代軌跡。

圖一 
平野龍治(1910-88年,後排左)、平野龍夫(1939-2022年,後排中)、其母親及妹妹 攝於1940年代

1.平野古陶軒的創立

平野古陶軒創始人平野龍治於明治43年(1910年)3月1日,出生於大阪農家的四男。昭和4年(1929年)自舊制中學畢業後,由從事古典美術行業的哥哥龍治郎介紹工作,進入一家專營中國美術的店家。該處就是日後人稱「中國古典美術活字典」的淺野梅吉先生所經營的淺野竹石山房。

入職後,龍治幸逢陪同東家出差北京和上海的良機,從而瞭解中國大陸的藝術詳情。此外,他還為當時開展全球規模生意的山中商會,從中斡旋了數千件藝術品。更在昭和9年(1934年)5月,當重要大戶嘉納治兵衛籌備白鶴美術館時,天天前往美術物館協助作業。在這段修行期間,學習了淺野先生嫻熟的中國陶瓷和青銅器,這些知識都成了龍治的終生財富。

歷經七年的修行期間,龍治覺得已窺見藝術行業之鱗爪,遂從淺野竹石山房離職,平野古陶軒於昭和11年(1936年)2月26日開業。古陶軒的商號則是由前東家淺野先生命名。先行入行的兄長龍治郎已是個成功的中國古典美術商,也在北京開了店鋪。當龍治獨立時更是不遺餘力地提供協助,尤其為龍治在中國收購了許多青銅器的精品,對平野古陶軒來說更是強大助力。再加上龍治日以繼夜地努力工作,生意也逐漸步上軌道。

昭和12年(1937年)12月,發生了影響龍治一生的重要邂逅。在北九州門司市經營古典美術翠竹堂的末松主稅先生為他介紹自己的顧客-出光商會店長出光佐三先生。後來龍治表示對出光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位令人敬佩的紳士,但我還是感到一股不敢與之交談的壓迫感。」。當時他帶了殷商青銅尊,出光先生只看一眼便買下它。從那時起,龍治每次拜訪他公司都會帶一件藝術品,終其一生提供了許多藝術品。

開業的翌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昭和16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戰,戰況逐漸一路惡化。戰爭的影響也令龍治的生意蒙上陰影,昭和18年(1943年),龍治最終決定暫時關閉平野古陶軒。

2.平野古陶軒的發展

圖二 
大阪北區老松町平野古陶軒 攝於1960年代

戰後復興蓬勃的昭和22年(1947年),龍治在大阪北區老松町新建了店面,平野古陶軒重新開業(圖二)。在平壤迎來戰爭落幕的哥哥龍治郎,其後雖被拘留在蘇聯,最終獲准返國,在療養期間也在平野古陶軒工作。平野古陶軒的戰後重建正是由龍治和哥哥龍治郎兩人三腳的合作推動。

昭和33年(1958年),時任日本經濟新聞社常務董事圓城寺次郎先生在中國考古學家水野清一先生的陪同下來店,以此為契機,開始了與圓城寺先生間之情誼。圓城寺先生對藝術有著濃厚興趣,後來更是積極推動舉辦中國藝術展覽和藝術書籍的出版。

另外,此時積極蒐集朝鮮和中國陶瓷的安宅英一先生也頻繁到訪平野古陶軒。安宅先生購買了許多陶瓷,其中於昭和41年(1966年)收購的鴻池家家傳國寶「飛青磁」玉壺春瓶(圖三)更是箇中翹楚。此藝術品目前由繼承了安宅收藏品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

圖三
元 青釉褐斑玉壺春瓶 國寶 ©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住友集團寄贈 / 安宅典藏) 西川茂攝

不知從何時開始,龍治因應國內外對名品的需求聲,交易規模拓展至全球。此時,他頻繁與活躍世界舞台的古典美術商和收藏家交易,包括仇焱之、杜伯秋、羅傑.布魯特等人,平野古陶軒之名因而聞名世界。

至此我想談談為平野古陶軒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的第二代-龍夫。龍夫生於昭和14年(1939年)11月3日,身為龍治之子的他,起初不想接管家業,但在就讀關西學院大學期間,當父親龍治到府服務時隨側攜帶行李,因而漸對古典美術產生興趣。龍夫最終決心繼承父親的家業,在昭和37年(1962年)大學畢業的同時,表示想進入自家店鋪的意願,父親龍治對他說:「入店前需要修行,但不要在古典美術行業,要去學習其他領域。」,遂將他引薦到自家顧客的東京銀座的彌生畫廊工作。彌生畫廊東家的小川敏夫沒有把龍夫視作大店的兒子而給予優待,而是從清潔和打包等雜務開始札實學起。龍夫心想完美做好做得到的工作,如此一路努力工作,逐漸被委以打點生意。

圖四
平野龍治(1910-88年)及平野龍夫(1939-2022年)

龍夫持續修行了九年,終於決定獨立開業。然而,他不是直接接管父親所在的大阪店鋪,為了平野古陶軒的未來,考慮在東京開店。然後在昭和46年(1971年)3月1日,平野古陶軒東京店於銀座開業。彼時,原東家的小川不僅介紹了顧客,開業當天還親自來店,站了整天幫忙招待客人,第一天就幾乎售清了開店準備的藝術品。後來,龍夫回想小川東家的為人說:「他雖是個嚴格的東家,卻也是個溫暖體貼的人。」

龍夫強烈地感到海外市場的重要性,除了經營東京分店,也積極前往海外,特別是頻繁參加蘇富比和佳士得等海外拍賣會,大量進行交易。此外,在拍賣會會場接觸並學習了許多競拍的藝術品,同時拓展了與從事藝術的學者和收藏家間之人脈。龍夫的交友廣泛,倫敦的朱塞佩.埃斯卡納齊、理查.馬錢特、香港的陳樹荃,還有紐約的藍理捷等,與世界各地代表性的古典美術商們皆有交流。特別是與日後奠定蘇富比香港公司基礎的朱湯生關係密切,雙方交情持續到兒子龍一那一代。

圖五
明宣徳 青花雲龍紋罐 《宣徳年製》款 © 出光美術館

昭和56年(1981年),龍夫在倫敦購下宣德青花雲龍紋大罐(圖五),這對平野家可是件大事。龍夫在蘇富比拍賣會場上看到這件藝品,就為它的美麗而興奮不已,並以破中國陶瓷拍賣紀錄的高價成交。況且那筆資金還是抵押家宅給銀行才借到的。龍治接獲報告後,氣憤地說:「店鋪要倒閉了!」,但親眼看到藝品後可是非常喜歡,讓龍夫鬆了一口氣。但若是賣不出去的話就會破產,所以還是心懷忐忑,當他幾乎未加利潤,呈獻給出光佐三先生鑑賞時,先生說了:「哦,好東西。」「算是便宜。」便立即買下。後來,龍夫對這件事滿懷感觸地說:「佐三先生的氣度真是無可比擬。」。出光佐三先生於次年(1982年)仙逝。經由先生惠顧的眾多逸品,至今仍在出光美術館熠熠生輝,這也是平野古陶軒的至高榮譽。

昭和63年(1988年)5月,舉辦了平野古陶軒五十周年的紀念展,從迄今經手的作品中挑選出意義特別的101件,編製成紀念圖錄。為圖錄撰寫祝辭的是出光佐三先生的公子-出光昭介先生,以及任職日本經濟新聞社顧問的圓城寺次郎先生。龍治還寫了序言致辭,滿心期待著圖錄的完成。然而,遺憾的是他在臨近完成前去世,未能目睹《古陶軒撰華》的出版。

3.展望未來

頻繁前往海外採買的龍夫,對日本藝術界有著許多想法。在日本,透過藝商買賣是主流,當他得知國外拍賣會上皆是由收藏家直接買賣時,他認為往後美術商的必要性將會降低,市場流通可能以拍賣會為主。再加上擔心日本藝術市場的交易場合正在減少,因此在昭和62年(1987年),與其他理念接近的古董商共同創立了藝術品交換會「親和會」。並在三年後,由親和會舉辦「Shinwa 藝術品拍賣會」。在 Shinwa 藝術品拍賣會上,透過貫徹公平公正的交易,致力建立讓所有參與者信賴的制度。此外,龍夫本人身材高大又嗓音嘹亮,身為拍賣官的他手握木鎚,長年擔任起代表拍賣會的角色。

龍夫一邊身居平野古陶軒的掌舵人,並透過舉辦交換會和拍賣會等形式,推動了展望藝術行業未來的改革。此時的平野古陶軒已是超越了舊有古典美術商框架的存在。平野古陶軒的這般願景,牢牢地傳承給現任的第三代東家-龍一。

龍夫之子龍一出生於昭和46年(1971年)3月6日。在成城大學就讀經濟學後,於平成6年(1994年)加入父親龍夫昔日修行的彌生畫廊,正式涉足美術行業。入職時正值泡沫經濟破裂時期,正逢企業拋售許多藝術品,因此接觸了諸多優質收藏品。

他在彌生畫廊工作了13年後離職,並於平成19年(2007年),重振了父親龍夫暫停營業的平野古陶軒,選在東京的京橋開店。雖然不幸地受到雷曼兄弟金融危機(2008年)和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的影響,但在中國陶瓷器價格狂飆的支撐下,總算讓經營步上軌道。

大約在獨立五年後,蘇富比邀請他任職中國藝術的資深專家。專家是除了拍賣會舉辦地點的紐約、倫敦、巴黎和香港,只要有藝術品的地方,就得飛往世界各地鑑價的工作。面對難得的轉職機會,考慮到未來發展性等各種因素,最後決定暫時停業,轉職到蘇富比。龍一透過此次的轉職,接觸到通常難以想像的大量藝術品。此外,他不只和藝術行業,更接觸到學術界和財經界,進而建立與各行各業的廣泛人脈。

在蘇富比工作了七年,最後三年更是昇任至日本蘇富比的首席執行官,龍一還是決定再次回到平野古陶軒。然後在平成30年(2018年)10月,就任平野古陶軒負責人,回歸到與客戶直接就作品對話的美術商原點,但在另一方面,透過參與文化廳的專案,或是在一般企業發表演講,繼續向社會廣泛宣揚藝術的精彩輝煌。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