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無曆日:四季與日式美學

山中無曆日:四季與日式美學

在四季推移中探尋日本藝術的精神內涵。
在四季推移中探尋日本藝術的精神內涵。

中文版編譯:勞嘉敏
Chinese version transcreated by Olivia Lo


轉星移,寒來暑往。幾千年來,季節變遷一直是日本匠人和藝術家的靈感泉源,不知孕育了多少觸動人心的書畫、陶器和俳句。這些作品吟詠春花夏樹,秋月冬雪,讓後世可窺單軸而觀四時遞嬗之山水,觀片陶而知季候更迭之天地,方寸之間,盡見日式美學。

四季交替的美景是大自然對人類創造力的恩賜,試問誰不喜歡秋日暖陽下金黃與火紅交織的鬆厚落葉,誰又不為雪粉輕吻山尖的溫柔而感動?然而恆常在日本文化與美學中流轉的四季,其實植根於更深層次的精神土壤,它源自兩大宗教信仰 —— 神道和佛教。

風景隨四季變化,人類的日常也因應節氣有條不紊地進行,幻變是唯一的不變,佛家相信諸行無常,神道思想亦主張對世間萬物抱持崇敬之心。

春去夏立,秋盡冬來,花開花落終有時,眾生均逃不過生老病死的循環,大千世界皆遵循著成住壞空的運行規律。諸事無常,但無常即有常。神佛二教習合為一,築起了大和美學體系的基本概念。

例如京都龍安寺的石庭,就體現了無常與有常的相生相依。無論石庭周圍的樹木如何循四季而轉變,枯山水中的砂石卻始終紋絲不動。這樣的佈置,可讓禪僧靜心念佛參禪。

京都龍安寺。圖片提供:WIKIMEDIA COMMONS

在眾多日式美學概念中,「侘寂」也許最令人耳熟能詳。侘寂之美,是不完美、非恆存、未完成的,甚至可在簡單如一幅掛畫或一隻茶盌中找到。事物短暫易逝,我們應順應自然,學懂欣賞隨興而為、質樸抱憾的美。

千利休。圖片提供:WIKIMEDIA COMMONS

十六世紀,師從一流茶人武野紹鷗的禪僧千利休在悟得「侘茶」真髓後,提出茶道精神講求「和、敬、清、寂」。他所開創的茶道儀式沿用至今,而他本人亦被尊為「日本茶聖」。

相傳武野紹鷗曾叫千利休去打掃庭院,利休按照紹鷗囑咐,把庭院的礫砂仔細耙整了一遍,卻在邀請老師過來前,搖晃其中一棵櫻花樹,讓花瓣掉落到井井有條的庭院中。耙整過的砂地因為隨處飄散的落英而生出瑕疵,卻又平添了美感,侘寂由此而生。

建築師 Leonard Koren 在《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一書中寫道:「侘寂之美與西方追求的大美正好相反,西方的美要氣魄恢弘,永恆不滅,侘寂卻無法在極盛之時覓得,它藏在自然的萌動和消逝當中。」

日式美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幽玄」。幽玄,陰翳朦朧,枯淡晦澀。它並非著眼於所見之象,而是象外所生之境。能樂大師世阿彌說過:「唯美而柔和之風姿,乃幽玄之本體也。」能劇中近乎隱喻符號般的面具和服裝,無一不挑動著觀眾的想像力,以舞蹈展示的深遠清寂,則低訴著肢體動作背後的幽微玄奧。

幽玄哲思同樣表現在四季當中。春暖花開,然而一歲一枯榮。花開之時,我們想到的應是花不總是滿開、而且終將凋零的定律。

在侘寂與幽玄以外,和式美學中的「雅」亦是一種稍縱即逝的美。欣賞優雅的春櫻和秋葉,對景感懷,抒發物哀之噫嘆。粉櫻雖爛漫,紅葉也壯絕,但終究零落成泥碾作塵。

碾作塵,香如故,一縷幽魂,來年復生,從無常中綻放有常,以有常延續斑駁無常的歲月。風花雪月轉瞬杳然,只留下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的蒼古與逍遙。






特別鳴謝 汴京茶寮 Tealosophy Hong KongEast_c.florist 為以上主題圖片提供拍攝場地及花藝佈置。

中國藝術品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