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氏(攝影)精純而引人入勝,既集天才、魅力、激情、靈感於一身,同時卻又高深莫測!……當我翻閱這些照片,不禁惋惜董(源)巨(然)、郭(熙)范(寛)和馬(遠)夏(珪),無緣在今天與我們一起,從郎氏舉重若輕的精闢指引中獲益。」
——英國大維德爵士,1942年7月21日於上海
郎靜山是中國攝影之先驅,亦是享譽全球的大師。1942年,郎靜山出版攝影暨論文集《靜山集錦作法》,英國傳奇收藏家大維德爵士即在序言中毫不吝嗇地發表上 述讚美。
郎靜山1892年生於江蘇淮陰,其自十三歲(1904年)起從事攝影,至1995年以一百零四歲嵩壽仙逝,九十餘年從未間斷,參與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及世界攝影之發展,歷史地位無出其右;郎氏畢生致力推廣攝影,融滙東方精神,發展嶄新技法,創造獨有的攝影語言,不僅參展無數,接受國際獎項、榮譽更多達數十項。本季蘇富比榮幸徵集得郎氏作品二十四幀,涵蓋紀實、靜物、人物、裸體、集錦、影繪等主題,乃國際拍場首次為此一代大師策展的完整回顧,大多數作品由藝術家親自鈐印,或具名人題款,更添歷史氣息與獨特性,彌足珍貴。
郎靜山 《東西橫貫路》估價:HK$200,000-300,000/US$25,800-38,700
攝影:從科技、廣告、新聞到藝術
1904年,就讀於上海私立南洋中學的郎靜山,在圖畫教師李靖蘭的啟蒙下,首次接觸攝影與暗房沖印技術;1912年,郎氏進入上海《申報》 負責廣告業務,並於1919年創立「靜山廣告社」,經營長達三十年,成為中國廣告業之先軀。
1928 年,上海《時報》出版人黃伯惠首度引入國外的彩色印刷機,郎靜山受聘成為中國史上首為攝影記者,拍攝了「西湖博覽會」、「遠東運動會」、「浙贛鐵路通 車」等重大事件,發表於《時報》及《良友》等刊物,可見其事業之起步,與攝影 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是次上拍不乏即景作品,代表郎氏的紀實攝影,如攝於浙江嵊縣的《金波泛筏》、攝於浙江天台方廣寺的《臨流獨坐》、攝於廬山的《危崖挺秀》、攝於江西南昌的 《晚峽歸舟》,以及台灣太魯閣的《六溪奇石》等,都表現了二十世紀初年中華大地風光之美,若與今天高度開發的中國社會面貌對比,更富於珍貴的文獻價值。
左)郎靜山 《臨流獨坐》,估價:HK$100,000–200,000(右)郎靜山《金波泛筏》一九三○年作,估價:HK$150,000–250,000
一、二○年代之交,郎靜山開始發表攝影藝術作品,其風景攝影《荷花柳樹》首次發表於《時報畫報》,另外,三幅作品則獲得在華外國攝影團體「上海攝影會」主辦的「中國文化攝影展」展出;1928年,也就是郎氏轉投《時報》的同時,他與黃堅、陳萬里等攝影同好者在上海成立「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結社之一。自此,郎靜山可謂全面以攝影藝術家的身份活躍,其於1928年拍攝的《假寐》,被視為中國攝影史上首幅裸體作品,與1932年拍攝的《美人胡為隔秋水》在當年均屬於大膽前衛之作;三○年代更以攝影家以身份,與張大千等名重一時的書畫家舉辦「黃山書畫攝影展覽」,將新興的攝影藝術,提升至書畫的同等地位。
名揚國際:以攝影發揚東方美學
郎靜山在中國推廣攝影的同時,亦不忘在國際平台發揚中國美學。郎靜山曾經指出:「攝影是國際語言,因此,我決定用這種最有力的國際語言,把中國山川之美,文物之博,道德之善,介紹展示給全世界。」早在三、四○年代,郎靜山已先後成為美國攝影學會及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士,按民國學者祝秀俠統計,僅在1931至1948年間,郎氏已獲國際沙龍獎80多項。1960年在巴黎與曼·雷會面、到訪在法國嶄露頭角的趙無極,在郎氏遺留的文獻資料中,甚至有杜尚、畢加索、阿當斯、史蒂格雷茲等重要現代藝術家、攝影家的肖像及底片,說明郎氏與他們有所來往,甚至為他們照像;及至七、八○年代,藝術家已屆耄耋之年,仍然不辭勞苦,於法國圖魯斯「水之堡」市立攝影美術館舉行個展,甚至在1995年,依然以104歲之嵩齡,與吳印咸、陳復禮等兩岸三地的第一代華人攝影大師,聚首香港成立「世界華人攝影學會」,郎氏以攝影發揚中國藝術之壯志,歷盡百年而心火不息,益發讓人景仰。
郎靜山 《假寐》一九二八年作,估價:HK$120,000–220,000
影畫合一,攝影傳神:郎氏藝術觀念之核心
在東方藝術體系中,精神性始終是繪畫的最高境界,亦是早期攝影無法企及之高度。因此,郎靜山始終標舉「影畫合一」,打破攝影與繪畫在媒材上的差異性,強調兩者作為平面視覺藝術的共通性、主張以南朝謝赫「六法」指導攝影藝術,甚至發展出「集錦」和「影繪」,在理論和技術層面集合東西藝術之所長,借助先進的西方科技發明,提升中國藝術的寫實效果,使得藝術家在技術層面得到解放,得更專注追求意境、詩意和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