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15年6月,蘇富比北京春季拍賣圓滿落幕,聚集了趙無極、劉小東、王興偉等亞洲當代藝術翹楚,更有不乏袁遠及王光樂等傑出年輕藝術家。拍賣所呈作品風格多元,縱越具象,概念,當代水墨,傳統手卷…可謂繽紛卓越,琳琅滿目。
蘇富比藝術學院商業系主管伊恩‧羅伯森博士
以趙無極的大氣鉅作《15.2.93》領銜,春拍錄得總成交額:4,048萬人民幣。不但藝術家早期重要作品備受藏家追捧,不少後起之秀也頗得青睞,由此不難看出, 現今藏家更重視作品本身的學術價值及其美術史地位,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愈趨成熟及理性。
繼2月於香港受邀探討中國藝術市場現狀與前景,蘇富比藝術學院商業系主管伊恩‧羅伯森博士此次於北京展開學術論壇,為春拍暖場,更是協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一同探究西方藝術對中國現當代藝術之影響。
由此一覽羅伯森博士講座精要:
亞洲藝術,我們這裡亦稱其為東方藝術,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早期與西方國家通商的口岸,如廣東、上海等,在那裡較初級的藝術品市場里,出現了一些當地油畫家的作品。他們主要模仿英國旅居在華的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的畫作。印度尼西亞的殖民學校培養出來的本土畫家也是效仿歐洲的畫法。
此後,蘇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藝術對亞洲藝術影響甚大。還有一批藝術家,他們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求學于歐洲的美術院校,表現手法也師承歐洲學院派的現實主義風格。如徐悲鴻(1875-1953)的油畫; 印度浪漫肖像畫家Raja Ravi Varma, (1848-1906)和菲律賓畫家Fernando Amorsolo(1892-1972)所表現的原始美,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Portrait of Hou Qua》生前多年旅居在華,將西方藝術帶進中國
還有一批亞洲藝術家無意去呈現現實生活題材,而是將西方藝術和歐洲新流派,與自身所長相融合,開創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中國畫家林風眠(1900-1991)和常玉(1901-1966),都明顯受到表現主義和野獸派藝術的影響。另外兩位歐洲藝術家沃爾特·史畢斯(1875-1942)和魯道夫·邦尼(1895-1978)所倡導的充滿活力的巴厘島藝術,也對亞洲的傳統藝術起了推動作用。
我上述所提到的例子,勾畫出了西方藝術家和其技法對亞洲藝術的影響。但到二戰以後,日本和東亞藝術家與西方的藝術先鋒們一樣,共同走在了當代藝術的前沿。如亞洲物派藝術等流派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完全可以同歐美同行在現代主義藝術領域的發展媲美。由於非常注重材料和製作過程,使物派藝術更增添了思考的成份。而所有這些元素,都可以在物派藝術之前的藝術史中找到痕跡,比如在號稱最前衛審美觀的「貧窮藝術」。從這可以看出,亞洲藝術家們運用人類的共同文化智慧,對藝術發展做出了自己新的貢獻。
標題圖:北京春拍作品之一《春雲浩蕩》,林海鐘(2015年) 成交價:259,600 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