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简情意在——作家的信札

笺简情意在——作家的信札

金庸、倪匡
金庸、倪匡

文〈文学家的手稿〉说到「一个时代的结束」,我记得随后不久李欧梵教授就转入了张爱玲研究,大作《上海摩登》先后在哈佛和牛津出英文及中文版。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感受到的世纪末悲哀有关,但他的确一而再引用张爱玲的名言,「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这种时代仓促造成的破坏,对文物手迹收藏者来说,一样触目惊心。董桥先生陆羽茶叙,有时会说一些报界前辈的趣事,趣事听在收藏家耳朵里,别有一种思绪。「金庸写社评,看文笔我们当然都能看出来」,董先生还说你们也不难分别,他的社评标题,字体比别人写的大一号。「查先生坐在社长室里吸烟,一支接一支,烟雾缭绕,总是夜深才动笔。排字房工人赶住收工,在社长房外探头探脑,甚至大声吆喝『快啲写啦』」。

排字房排字时,「先把查先生的手稿,剪成一行一条,一条一条的⋯⋯」董先生绘形绘色说到这时,哎呀,我们都叫了出来。张爱玲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虽然如此,能略略感受一下旧时香港报馆的情境,也是好的。记得半个世纪前,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分几十次寄来香港报刊连载,曹聚仁每次都请人先誊抄一遍,七百多页的手稿,遂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报纸社论、专栏,日日新,已顾不上保存手稿矣。幸好文人毕竟是文人,他们就算在同一办公楼里办公,他们写信交谈。这封查良镛写给董桥的信,一个电话可以交代的事,见诸文字,情事隐隐约约,几十年了保存了下来,不妨引录如下:

 

桥兄: 各稿未细阅,大致无问题,惟似觉得枯燥,但也无可奈何。希望别的文章能配合得轻松些,以资平衡。(本期多用外国通讯,甚好。) 整个设想是好的,可巩固「明月」的权威地位。 以后各稿不必交我看了,你办事,应可放心。查。
又:「明月小窗」你写的稿可随便用个笔名,并应付稿费。

 

倪匡的便笺也有意思,一、自用笺印有四方朱印,一方名章,三枚闲章,二、500字原稿纸,四边所留空间极为宽大,他预先为自己留着很大的补充余地。信写的是:

 

桥兄: 「金瓶梅」我没有用处,在我这里,废纸而已,大可不必还我,真的。 上电视,真没面子,亏你还说潇洒。 草草不恭,乞谅。 弟倪匡。六﹒十五。 (醉得连名字也写不像了)

 排字工人为了便于工作,刀剪手稿,当然可惜。与此同时,文人彼此之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几年前苏富比「董桥书房剪影」,初次看到金庸、余英时,这次又看到罗孚、倪匡的书信,言简意在笺外,一通信札牵连着多少往事,剪不断理还乱,保存手札,更多的是珍惜,是一种责任之所在。

徐吁,徐复观,黄少谷,风轻云淡,那一代渐渐的也许都愈行愈远了。可能只有刘以鬯董桥他们还记得《风萧萧》,还记得「一九四三年徐吁年」。

「八十老叟」董桥去年写《文林回想录》,一下笔,写的不是共事十几年的查良镛,也不是交情几十年的余英时,而是,一九六零年代徐吁先生在中环七重天餐厅的下午茶茶叙。

几年前,刘以鬯先生还在,接受记者采访,谈百年文坛往事,他说他和徐吁是三十年代在重庆认识的,但此前就有渊源。「在战时的重庆,当我为《国民公报》编副刊时,徐吁不但常有稿件交给我发表,还常常介绍中央大学学生的稿件给我。我进入重庆《扫荡报》时,徐吁的《风萧萧》就在《扫荡》副刊连载。」

刘以鬯说的《扫荡报》,社长是黄少谷。在座的刘太太怕年轻记者太后生,特别补充说,黄少谷后来当了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

说徐吁引导刘以鬯董桥他们走上文学道路,那是文学界的传承故事,至于1960年代徐复观同钱穆、唐君毅,在香港成立新亚书院,则是学术界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丰功伟绩。

虽然现在一般人说到徐复观,更乐于议论他在国民党内曾经担任的情报和机要工作,还有他和蒋介石关系。再加上罗孚先生统战徐复观的故事,为他们那个时代,又增添了引人入胜的神秘色彩。

根据罗孚的回忆,1971年曹聚仁介绍他结识徐复观。对身负文化界统战使命的罗孚来说,能结识徐,难免有一种意外之喜,他的上级更是如获至宝。罗孚后来说,他与徐接近,「的确是有统战的用意」。他说:「我不是去接近一位学者,更不是去接近一位儒学大师,而是去接近一位为蒋介石主持过联合情报处的人。说得不好听,是一位可以称得上特务头子的人。在我的心目中,这恐怕是另一个戴笠。」

至于罗孚写给董桥的这封信,表面看来只是随稿附上的一封短简,不够三行,然而信中披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父亲在1986年2月到1987年10月以笔名程雪野在《明报月刊》发表了二十篇文章」(罗海雷),这二十篇文章,后来由牛津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为《燕山诗话》。罗孚诗话的人物,都是当代史上著名的文人:胡乔木、夏衍、俞平伯、冯雪峰、聂绀弩、王力、冯友兰、周作人、吴世昌、吴祖光、刘宾雁、邵燕祥、黄苗子、郑超麟。这封罗孚给董桥的信说,笔名「程雪野」是罗孚请《明报月刊》主编董桥(木乔)随意起的笔名:
 

桥兄:续稿也是匆匆草成⋯⋯作者名随意取一个可也⋯⋯

有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我们有幸能在苏富比一次过看到巴金、刘以鬯、余英时、董桥、罗孚、徐吁、徐复观等人的手稿和亲笔信札。所谓「得之于偶然,得之于发现,得之于积累」,笺短情意在,字里行间,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又能牵引出多少联想和发现呢。

中國近現代書畫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