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耶非耶?拆解皇帝的西洋镜

是耶非耶?拆解皇帝的西洋镜

想当年,乾隆帝来到这沉香木雕云龙座镜面前,看到镜中自己。座镜上方设有两圆孔,仿佛日月相互辉映,一探才知别有洞天。经斜置镜子反射,层层牌画营造立体效果,左方蓬莱仙境,右方乍见御容《是一是二图》,啧啧称奇。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乾隆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日(1752年12月6日),「传做摆水法殿西洋镜一对」,用库内锡片。此西洋座镜或正是档案所列成对之一。

一方明镜,映照的既是幻象,亦是真实。直面镜中倒影,见我却非我,犹如镜花水月,窥见内心的渴望、灵魂的形状,又或者是真正的「自我」。

乾隆御容画像中,以《是一是二图》的版本最多,前后共制有五幅贴落,均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横跨逾三十载,可悉此画意构图非比寻常。宫廷画师傚法宋代「画中画」人物坐像,为高宗绘变装御容。满室古物环抱,高宗身穿汉服,手执书卷,正坐榻上,身后屏风挂圣容画轴。画中人与画中画,一左顾,一右盼,相对成趣。画上御题以诗文开首:「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是故得名。

究竟何谓一,何谓二?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画像和画中画所指代的自身。另一种解读则认为,乾隆的提问其实是一句质疑,诘问人类的内在与外在本质,直指在如梦似幻、虚实交织的边界徘徊的意识。

清乾隆 佚名《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 养心殿本 设色纸本 © 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版的四画中,以长春书屋本年代最早,应绘于乾隆初年,其次为养心殿本,之后是那罗延窟本,较唯一纪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庚子长至月本年代稍早。参与的画师有陆灿、姚文瀚、贾全等,有学者更指郎世宁或曾为早期版本绘御容。

比较故宫藏画,镜孔内袖珍之境与养心殿本最为接近,屏风山水构图相类,铜觚内也同样置有长物。因尺幅之限,难绘细节,但镜孔内境也画有统一度量衡的历史重器「新莽嘉量」。然观面相,高宗脸庞略显丰腴,由此推断镜中境的绘制年代应略晚于养心殿本。

乾隆皇帝素来喜爱中西合璧的独特设计,此座镜珍罕难得,其由来正好体现东西文明互鉴的结果。乾隆一朝繁荣富强,科学、艺术、文化发展达到顶峰,欧洲传教士来华宣教,为乾隆皇帝进贡前所未见的奇技珍宝,包括各式与光学、音乐、机械相关的仪器。据说「西洋镜箱」由十五世纪意大利密码学家莱昂・巴蒂斯塔・阿伯提发明,十七世纪在欧洲风行一时。密封的镜箱内藏多层平面牌画,配合内置透镜和镜子,从镜孔窥之可见图画产生犹如实景般的深远感。乾隆皇帝得见如此神奇宝物,也许让他也想拥有别具个人特色的镜箱,特命宫廷工匠依样仿制。

除传教士进京的还有光影视学的知识,利用西洋技巧绘成的宫廷画作应运而生。著名意大藉传教士画师郎世宁(1688-1766年)奉命把焦点透视之法授予宫廷画师,是为「线法画」,在画面上营造深度,更形立体。雍正七年(1729年),总管内务府大臣年希尧(1678-1739年),受益于郎世宁的翻译讲解,撰成中国第一部阐释焦点透视原理的《视学》专书,除了重刻意大利画家兼建筑师安德列.波索修士(1642-1709年)成于1693年的《建筑绘画透视》图版外,附印透视线描图五十九幅,它们可能乃由郎世宁或其门生合作完成。书中有插图以层叠画片展示透视原理,图中结构与此座镜如出一辙。

西洋座镜传世甚少,工艺水平能达此座镜者更屈指可数。此座镜集各家设计之大成,融汇东西美学,反映清宫的品味变化。座镜采用沉香木制成,龙饰雕工细腻,再装配西方水银镜。沉香,清档中又称枷楠香木,极为珍稀,工匠经常与其他木料混合使用,只将沉香木用在制品局部,而此座镜全用沉香木制作而成,实属不可多得。

比起普通镜子带来的新奇体验,这座西洋镜也许包含着某种更加令人琢磨不透的用意。试想一下,当乾隆发现自己的画像成为供人观赏的一部分时,那种对固有虚实认知的颠覆、以及对内心造成的冲击该是何等震撼。然而,如果把目光移向左方孔洞,眼前乍现的却是一片不知人间何世的蓬莱仙境,仿佛揭示了皇帝心底对身后往生极乐的憧憬。既有天子居内、宋画为据、古物作饰,配上另一面的蓬莱仙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也是乾隆皇帝就时间与历史的自我反思。

中國藝術品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