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件瑰丽珍稀的青花瓷罐以一头矫健的狮子为纹饰,巧妙地刻划牠追逐绣球为乐,是江西景德镇的经典作品,展现大明御窰的绝艺巧工,而且相信应该是为明朝皇帝宣宗而造。罐上的狮子戏球图妙趣无穷,可见明朝艺术纹饰活泼可爱的一面。狮子在当时是难得一见的珍禽异兽,要描绘牠的动态绝非易事。这款图案创始于明代永乐一朝,当时的景德镇画师青花绘艺登峰造极,以瓷代纸,妙笔生花。这件青花罐的纹饰运笔大胆果敢,在浓蓝靛青之间却又不乏温柔,尽展明朝青花之美。
狮子并非原生于中土的动物,但早于汉朝便已有外使向朝廷进贡活狮。在印度,狮子象征力量,与佛教渊源极深,被视为佛法的守护者。到了唐代,随着佛教普及,佛寺门前常置一对狮子,以保卫圣地庄严。
在明永乐帝的统治下,明初与外国重建邦交,因而得以接触外国的野生动物、奇木异花和稀罕工物。大明朝廷不仅欢迎外使来华,更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足迹遍达亚洲多个港口,甚至远及非洲,直至宣德年间仍然续航。当时,中国对狮子的认识不多,伴随郑和三次下西洋的穆斯林翻译官马欢(约1380-1460年)因而认为有必要详细地描述狮子的独特外形和威武神态,并生动地记录了这「万兽之王」震摄诸兽的场面:
「其狮子身形如虎,黑黄无斑,头大口阔,尾尖毛多,黑长如缨,声吼如雷。诸兽见之,伏不敢起,此乃兽中之王也。」
狮子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动物,虽然帖木儿汗国的使节曾经向明朝呈献狮子等异兽,郑和的团队亦曾获狮子作为贡品,可是仍然未能满足国人观赏的需求。郑和于是在旅途中购买狮子并运送回国:例如在第六次下西洋的旅程当中,船队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停泊亚丁;在第七次旅程间,于宣德六年(1431年)分道扬镳,其中一队带着瓷器等国礼抵达麦加。
狮子被运至景德镇让瓷匠「写生」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可是本品罐身绘划猛兽逐玩绣球,矫健如生、活灵活现,几乎令人相信瓷匠曾经亲眼见过狮子。事实上,狮子似乎非常喜爱逐球之乐。按理推想,狮子戏球的画稿相信是在京师绘成的。当时明朝定都在今南京附近,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 才开始北迁。北京故宫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番莲压手杯,杯内绘画双狮争球,球中写着罕见的四字永乐篆款,足以佐证明朝宫廷对狮子纹饰的喜爱。

© 北京故宫博物院

© 上海博物馆 姚念媛女士捐赠
永乐、宣德两朝大兴制瓷,景德镇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窰务几乎完全由朝廷接管,制作过程受严格监督,朝廷更直接颁授青花样式让画师依图绘制。再者,经过谨慎的实验、测试及控制,令制作品质臻善。受惠于永乐年间的跃进,宣德艺匠在前朝式样的基础下精益求精,就尺寸、比例略作修改,使纹饰更形凑拢,此中变化极微,不是细心观察的话实在不易察觉。
明初的青花瓷器虽然多为外销而制,但是几乎全部带有署款的作品都留在中国,供皇帝御用。这类罐式有些是用来作酒器的,例如《明人朱瞻基行乐图卷》记载三件器形相近的盖罐,相信是黄金打造,罐下还有红漆器座承托,与金执壶、玉壶春瓶、盖盌、托杯等一同放置在几案上。

WALTER SEDGWICK 夫人、L.A. BASMADJIEFF,以及 THOMAS COLE 伉俪旧藏
而纹饰、款式与本罐一致者,就只有两例传世,其中一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另外一例则先后属于 Walter Sedgwick 夫人、L.A. Basmadjieff,以及 Thomas Cole 伉俪珍藏,五度现身伦敦苏富比。
本品的狮子纹饰可能与𧃍龙图案相关,富有佛教涵义。器型相同的瓷罐还有绘𧃍龙图案的作品,𧃍龙的脚与狮足相近,长长的尾巴则犹如卷草,造型源自印度、传说能护主辟邪的摩羯,摩羯是常见的建筑饰纹,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 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编号 C.119 & A-1950) Michael Jones/The Fitzwilliam Museum, Image Li
本罐传承记录清晰,可以远溯至1930年代的英伦珍蓄,前三代藏家都是伦敦东方陶瓷学会的早期会员。关于几位藏家的收藏与生平事蹟,可参考本品图录文章的最后数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