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清宫剧中女主角准备要进入皇宫开始爱情大冒险时,总会需要经过「选秀女」的过程,不管是选后选妃,最后手上都会拿到一柄玉如意作为中选的象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意」到底是什么呢?客观来说,它的造型像是一个问号,单放桌上立不好、挂起来怕摔了、还得有个架子特别供起来,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根据古书中的记载,它原本是「爪杖」,说得白话些,就是抓背搔痒的「不求人」,只是平常用的大多是竹或木的材质、而且更细长一些。搔痒这需求不非分阶层,帝王将相后妃公主人人会痒,因此成为了生活空间中常见的器物,也逐渐舍弃了原始素朴的材质,改用金银、玉石、犀角……等高贵的素材来打造,在东晋之后成为常见的物品。
正因为如意本就是不求人、本就放在生活周遭,因此也衍生出意外的用处,王公将相在商谈国家大事时拿来比画、或者名士高僧拿来指点经文都是常见的。但是另外一个用处就不太好了……南朝的梁武帝的嫡长女骄纵任性,梁武帝给她许配了一个世家子弟,两人的志趣个性都不相合,有一回公主仗势欺人,驸马忍无可忍、入宫告状,梁武帝听说女儿如此不贤,立刻将女儿叫入宫中斥责,一时气极,拿起手边的犀如意就将女儿痛殴一顿,史料记载,连珍贵的犀牛角都被击碎。然而这番教训没能让公主痛改前非,反而恨透了丈夫与父亲,甚至帮着叔父造反,阴谋败漏后,父女二人至死都没能和解。
这类拿如意打人砸物的记载不少,这可能是因为如意通常会做得比较厚实,拿在手上很有份量、又是随手可得,在气愤之中被当成钝器使用,而不是一开始就预计作为武器的。
如意的型态千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许也因为器物的名字是「如意」,有祝福一切顺利平安的意义,在明清之后常常被用来作为礼物献给皇帝,又或者赐给臣下,在清宫的内务府规范中,也记载着在不同场合需要预备哪些材质的如意来赏赐。
不过,如意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皇家的定情信物呢?这其实得分成两个段落来讨论。其一是选秀的信物,在《明史》中记载,天启皇帝之妻张皇后为小叔信王(即后来的崇祯)选王妃,依照当时的惯例,皇后王妃的决选有三人,没有中选的就送回家,看中了谁就由皇太后替选中的女子挂上「金玉跳脱(镯子)」,此时的信物并不是如意,选后的人也不是皇帝本人。
清代的皇帝只有顺治康熙父子、同治光绪兄弟经过选后这一关,在顺治康熙时代虽然大多沿袭明代宫规,但顺治的皇后都是蒙古王女、康熙的皇后则是满洲亲贵,有现实的政治联姻考量,因此,也只有同治光绪二人的选后能有决选三择一的可能。
在同治选后时留下的野史传说,最终有两名候选人,个性截然不同,慈安太后喜欢相貌平凡、个性温婉的,慈禧则中意容貌艳丽、个性活泼的,两宫太后各执己见就留给同治皇帝决定。然而,同治偏偏选了嫡母中意的那位,于是,一位成了皇后、另一位则封慧妃。此说并没有正史可供佐证,但在这个故事中,如意从来没有出现过。
到了光绪帝选后时,传说是五个候选人,野史传说慈禧这回倒是让光绪自己选,光绪中意的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位,正要选定,慈禧却随即变脸,示意光绪选择了她的姪女(即隆裕皇后)。在《清稗类抄》中说,光绪选定时,将「金如意簪于发」,显然这里的如意并不是手持的,而是仿照如意打造的如意簪。而后,在晚清其他宫女、女官、太监的传言中,则是光绪将玉如意交给隆裕后赌气离开,慈禧刷掉了最漂亮的两位,将剩下的两个荷包给了后来的瑾妃珍妃姊妹。在这个故事中,不管到底给的是如意簪或者玉如意,都显示了「如意」在清宫象征的意义,早已脱离了搔痒抓背的实质意义,更多是暗示著「如君所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