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

倾听自然的声音:新艺术风格珠宝的创新美学

Sotheby's

语有云:「烛辉倍之而明半之」。这句话,用以形容历时短暂但成就辉煌、充满创意新思的新艺术时期,可谓最合适不过。新艺术运动在1890年代中叶兴起,借此机会,当时的珠宝匠终于可以从主导整个欧洲大陆的机械及工业式珠宝设计中寻求突破,大举革新。有赖亚历克西斯・费利兹(Alexis Felize,1811-98年)及卢西安・费利兹(Lucien Felize,1839-97年)等珠宝设计师的妙手神工,新艺术风格珠宝不仅让世人重新欣赏失落多个世纪的珐瑯工艺,更复兴了自然主义珠宝设计,硕果累累。

在189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有些珠宝工匠选择从人造建筑中汲取创作灵感,新艺术珠宝设计师则反其道而行,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之源:「⋯⋯回归自然,以提醒自己,我们的身边还有天空、原野、木林和潺潺流水,鸟儿、花卉、绿草、昆虫与五彩鱼儿穿梭其中,喧闹欢腾」(卢西安・费利兹,1839-1997年)。

在1890年代,创新时尚与新艺术风格珠宝同样采用了柔和线条、充满动感的外型与鲜艳用色,两者的设计互相呼应、相辅相成。今次伦敦苏富比「珍贵珠宝」拍卖会中一条费利兹设计的吊坠项链脱颖而出,项链的吊坠可除下,作品表面饰以蛋白石、五彩缤纷的珐瑯彩及曲线图案,充份体现了上述的新艺术美学。

众所周知,新艺术风格珠宝的可贵之处,并非在于物料本身的价值。可是,这些珠宝的制作过程仍然耗时漫长,所费不菲。

新艺术风格珠宝的制作宗旨,往往与它们那精美细腻、空灵飘渺的创作主题回然不同。这些珠宝需要经久耐用,不会轻易破损,而且要「像珍贵的彩绘羊皮纸手稿一样」由家族世代相传(卢西安・费利兹)。法国新艺术珠宝设计师如雷内・拉利克(René Lalique,1860-1945年)、亨利・维夫(Henry Vever,1854-1942年)、亚历克西斯及卢西安・费利兹,都是当时珠宝界的领军人物。

新艺术风格珠宝在不同的时期均为欧洲珠宝设计师带来深远影响。其中,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为多位珠宝设计师带来莫大启发,其中包括路易斯・玛莎蕾尔(Lluís Masriera)。博览会闭幕后不久,路易斯便接手家族生意,担任巴塞隆纳珠宝作坊的艺术总监。上任以后,路易斯落实了首个营运方针——他从博览会的珠宝作品上汲取灵感,重点参考了拉利克的创作,结合他师从日内瓦珐瑯彩大师爱德华・洛西耶(Edward Lossier)时所接受的工艺训练,将家族工坊里的现有珠宝首饰全部变卖,或直接熔解再造。

如是者,路易斯不仅为他的家族珠宝工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更率领整个西班牙迈向现代主义。一如其他新艺术珠宝大师,玛莎蕾尔把握良机,将多年来备受打压的创作主题如女子人像发扬光大,透过立体的珠宝设计,谱写出一首首瑰丽的珠宝诗歌。这枚象牙配珐瑯彩及钻石吊坠由玛莎蕾尔・Y・卡瑞拉(Masrieia Y Carrera)悉心设计,绘一名面向帆船的荷兰少女侧面像,人物周边饰奇兽,将新艺术风格所崇尚的短促梦幻美,浓缩在这件首饰之中。

新艺术珠宝大师致力打破使用贵金属及宝石的珠宝制作成规,改以象牙、兽骨、玳瑁及兽角等有机材料创作珠宝,再在作品上饰以绚丽多彩的珍贵宝石、半宝石、珍珠及珐瑯彩。路易斯・玛莎蕾尔与同代艺术家富塞特・Y・格劳(Fuset Y Grau)均是加泰罗尼亚美学的代表人物,两者同样深受新艺术主义启发,常以象牙进行创作。这条象牙配珐瑯彩及钻石手链传为富塞特・Y・格劳所制,作品上描绘了一个古典战争场景,反映了昔日的时代记忆,令现代主义珠宝设计师深有共鸣;作品上的象牙及珐瑯彩,为首饰赋予了一种自然的轻盈感,与上述主题形成巧妙对比,相映成趣。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More from 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