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及現代藝術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四位艺术家的人生,成就八部动人电影

Vivienne Chow
梵谷、达利、芙烈达·卡萝和毕加索是大家耳熟能详、惊才绝艳的艺术家,而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比起他们的作品丝毫不逊色,因而成为不少电影和电视剧题材。 夏日炎炎,除了躲到美术馆里欣赏画作,何不一起来看看精彩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故事,除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作品,更可以比较不同导演编剧对于同一个艺术家生平的不同诠释。
图片来源: AMAZON.COM

《世纪天才:毕加索》(2018年)

一部电影的长度实在不足以涵盖毕加索(1881-1973年)一生的故事,他艺术作品丰富,风格也极为多变,至今无人能及。 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剧集《世纪天才》是了解毕加索最好的切入点,此剧集探讨了多位二十世纪的历史人物,而毕加索就占了十集,是第二季的重点。 毕加索由西班牙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记录毕加索从叛逆少年天才成为知名艺术大师的过程。 奥斯卡获奖导演朗·霍华德是本系列的制片人之一。



图片来源: IMDB.COM

《忘情毕加索》(1996年)

毕加索除了传奇艺术生涯让人津津乐道,他的情史更是丰富,以致他成为艺术史上渣男代名词。 这位大师一生从来不缺情人。 娶过门的第一任妻子欧嘉·库克洛娃是俄罗斯芭蕾舞者,但是他的谬思还有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多拉·玛尔和年轻温柔的美人玛丽·德雷莎·沃特,她们有如飞蛾扑火,义无反顾一头钻进毕加索的情网,但到头来也被他的多情与无情重重伤害, 只有弗兰索娃·吉洛最后清醒的离开这个多角习题。 这部1996年的电影由詹姆士·艾佛利执导,改编自传记《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以吉洛的视角拍摄,她本身也是一位艺术家,受到毕加索启发,也生活在他的光环之下。 电影充分呈现出毕加索感情生活的起起落落,欧洲混乱的政治局面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实反映在巨作《格尔尼卡》中,成就了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反战绘画作品。




图片来源: IMDB.com

《梵谷:永恒之门》(2018年)

电影由知名艺术家朱利安·施纳贝尔执导,出于他本人对梵谷的共鸣,他也参与了电影剧本的编写。 《梵谷:永恒之门》描述画家文森·梵谷短暂人生的最后岁月,故事围绕在他与保罗·高更的相遇、他与弟弟西奥的相惜,以及他作为艺术家在世人目光中的挣扎与努力。 导演带观众进入他想象中梵谷的世界,并对艺术家的死因作出揣想:梵谷在被枪击后三十小时死亡,而非一般认定的自杀。 威廉·达佛凭此片取得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他在电影中深情饰演艺术天才梵谷,在法国乡郊孜孜不倦地找寻艺术灵感,充满热情却不被欣赏理解的他,抑郁、愤懑,却从未停止用画笔记录生命。 本片以充满印象派风格的画面带领观众进入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内心,用梵谷的眼睛看世界。






图片来源: IMDB.COM

《文森与西奥》(1990年)

这部由罗布·阿尔曼执导的电影为梵谷兄弟之间的感情绘下真挚感人的肖像:文森和西奥在十九世纪欧洲艺坛中寻找自我,各自经历着不同的痛苦与无奈: 一个是濒临疯狂的不世奇才,一个是为五斗米折腰的商人,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无措。 亲情的链接是他们唯一的慰藉,在人生道路上蹒跚前进,相濡以沫。 《文森与西奥》记录梵谷渐渐步入疯狂的过程,电影中梵谷在向日葵花田里狂怒撕碎画布的场景残酷而绝美,朵朵向日葵彷佛吸取了所有阳光的能量迸发出灼灼鲜黄,像是无数的眼睛,凝视映照着梵谷濒临崩溃、即将消逝的生命, 是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片段之一。








图片来源: IMDB.COM

《达利和他的情人》(2008年)

导演保罗·莫里森谱写出西班牙三位重要艺术家的青春岁月,因《哈利波特》与《暮光之城》成名,力求演技突破的罗伯·派汀森饰演年轻时的达利,在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与诗人费德里克·加西亚·罗卡和电影导演刘易斯·布纽尔相识, 三个青年才俊结为好友,本应是充满励志、力争上游的故事却渐渐走向阴郁幽微、缠绵悱恻的爱恨纠缠。 罗卡与达利渐渐发展出超乎友情的关系,却注定没有结果,这段恋情塑造了达利的艺术风格,成为他创作的基石。 两人的纠葛在二十世纪欧洲大时代的动荡之下沉浮,最终只能是达利心中永远的遗憾。










图片来源: IMDB.COM

《萨尔瓦多·达利》(1966年)

安迪·沃荷在这部35分钟的电影短片以一贯特立独行的手法重新诠释这位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而且由达利本人亲自上场担任主角。 达利上翘的八字胡造型人尽皆知,不难想见沃荷会想以他的相貌作为五百个黑白「荧幕实验」之一。 镜头跟随达利到访沃荷的创作实验室「The Factory」,遇见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摇滚乐团。 达利和沃荷的人生各自精彩,我们读艺术史时常以为不同艺术家身处不同时空,毫无交集,这部电影是两位鬼才的罕有合作,见证了不同艺术流派的交流,让观众一睹两位艺术家之间惺惺相惜的共鸣。




图片来源: IMDB.COM

《芙烈达》(2002年)

芙烈达·卡萝(1907-1954年)以鲜明大胆的自画像倾倒艺坛,一笔一笔画下的是她受伤病困扰而波折不断的人生。 卡萝直到电影《芙烈达》上映,才真正成为家传户晓的女艺术家,除了以独特穿衣品味成为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大展主题,今年更有知名化妆品牌以她的名字推出彩妆,推崇她的个人风格。 饰演卡萝的莎玛·海耶克凭精湛的演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电影由朱莉·泰摩指导,改编自卡萝传记,电影呈现出光环之下的卡萝,其真实遭遇让人揪心,电影亦深入描写了她与迪亚哥·里维拉的坎坷感情。 近二十年过去了,此片依然是最佳艺术家传记电影之一。






图片来源: IMDB.COM

《Frida Still Life》(1983年)

卡萝的一生都在与伤病抗争,因幼年一次小儿麻痹症发作,影响到脊椎和双腿,又在十八岁那年的交通意外严重受伤,一辈子承受极大痛楚折磨,她的画作都是从伤痛中开出的灿烂花朵。 本片由墨西哥导演保罗·勒铎执导,广受好评,讲述去世前躺在病床上脆弱的卡萝,回忆起人生中一个个片段,蕴含了她追求艺术之路的坚定与决心。 《Frida Still Life》被选为第5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墨西哥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