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五十年 | 以赏石之「道」浅谈中国艺术的不朽魅力

亚洲五十年 | 以赏石之「道」浅谈中国艺术的不朽魅力

策展人Nicholas Stephens以古代道家哲学为起点,探讨中国艺术的不朽魅力。
策展人Nicholas Stephens以古代道家哲学为起点,探讨中国艺术的不朽魅力。

国艺术博大精深,既有宋代精巧简朴的陶瓷,亦有巧饰繁丽的清宫瓷器,包罗万有,教人目不暇给。同时,它亦见证著历史的无数篇章,反映出当时的创作环境和社会阶级。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藉著观赏昔日的中国艺术品,我们发现古时哲理精神放诸现今世界仍能引起共鸣。

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

中国瓷器市场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1921 年,东方陶瓷协会在伦敦成立,在欧洲和美国两地栽培了一个收藏群体;朱汤生(Julian Thompson)先生 1973 年在香港举办的首场苏富比拍卖,亦是破天荒之举,亦反过来印证英国人对中国陶瓷长久以来的向往。

不过,随着中国艺术成为苏富比在亚洲业务的基石,加上 1990 年代后期具极高鉴赏力和对收藏兴趣盎然的中国藏家涌入市场,陶瓷独步市场的地位在接下来数年开始有变。藏家涉猎的不再只是瓷器,还有翡翠雕刻、皇家印章、书法和绘画等。

清乾隆 乾隆帝御宝青白玉立狮钮玺 印文:静挹古香| 估价 2,000,000-3,000,000 港元

中国艺术之所以魅力历久不衰,是因为它丰富多彩,蕴含极深意蕴和文化。要深谙中国艺术,就先要明白它何其博大精深,当中学问多如恒河沙数;要打破一些过于简单的错误观念,先要了解贯穿中国历史的语言和思想体系。

「中国艺术的概念以连续延伸的形式存在」—— 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兼主席仇国仕(Nicolas Chow)说道。仇国仕先生认为,纵使朝代兴衰更迭,陶瓷、玉器和青铜工艺经千秋洗礼后,仍然一脉相承。

虽然水墨、玉器、陶瓷和青铜等五花八门的中国艺术市场不免受潮流影响,但当中承载的情怀和意义依然深远。古代文人雅士珍爱的供石的价值虽仍被低估,但随着人们鉴赏力日趋成熟,可预想这个市场会越趋重要。生活在现今世界的观众或会在这些浑然天成的大自然珍品中领略到道家智慧,从微观见宏观,由物质空间抵达精神空间。

北宋 黑釉铁绣花涡纹罐 | 估价 10,000,000-12,000,000 港元

道家学说

「无论是人们对有机食物的关注,还是人面对环境的道德价值观,道家学说都能回应当今社会所关心和忧虑的问题。」
–– 仇国仕,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兼主席

宋 钧窰天蓝釉紫斑三足炉 | 估价 600,000 - 800,000 港元

道家起源于中国,老子被奉为道家的始祖,据传他在大约公元前 400 年撰写了道家经典《道德经》(作者的身份和成书年代至今仍存争议)。到了八世纪,道教在唐朝盛行,地位日益提高,渐与佛教和儒教并立,对政治、科学、艺术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家其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阴阳之道,描述宇宙万物紧密相扣,对立又相互依存。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调和方可孕育天地万物,因此光暗、冷热和动静等力量虽对立但缺一不可。






「中国艺术讲求的平衡无关对称与否。它存在于动态中,例如写书法时的运笔」,仇国仕说。

陈鹤 草书诗 水墨洒金笺 手卷 | 估价 260,000-520,000 港元

道家学说是一门高深的思想流派,引起希望参透人生的人的共鸣。道家思想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其深奥不能言明,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不过,若钻研当中概念,足以教人一生受用,就如《道德经》第 35 章所说:「道之出口,淡其无味,视之不知足见,听之不知足闻,用之不知足矣。」

道家源远流长,具多面维度,与中国艺术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非常相似。不过,作为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和诗人的良朋和灵感来源,道家流派还具有某些特质,值得一谈。

供石中的道家美学

道家阴阳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宋代一篇名为《物理论》的专著影响深远,当中一行写道:「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由此可见,古人相信供石蕴藏着能量的秘密,甚至可以延年益寿。

供石,又称文人石,是诗人或艺术家在文房书斋的良伴、骚人墨客聚会时的焦点、或是漫谈风雅时的话题。米芾(1051 年至 1107 年)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诗人和书法家,与众多艺术家一样,曾在石上题刻。12 世纪,杜绾撰写了一部内容详尽的《云林石谱》。另外,1101 年至 1126 年在位的宋徽宗亦是一位对奇石着迷的藏家。

「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 –– 苏轼

道家讲求自然,推崇丑中见美,与供石的美学思想如出一辙。清代文人刘熙载说,美不在于雕琢,反而贵乎真实自然:「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这是一种迷人的美学,当中牵涉极少人为干预,(时至今日)仍然是中西方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古代的皇帝、诗人和画家,无一不为这股魅力倾倒。」
–– 仇国仕,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兼主席

尽管身处书斋,文人亦可魂游太虚,任由想像驰骋,遨游于更广阔的世界。石头是宇宙的微观缩影,古人藉著凝思案头供石,体悟出人生本相。 「古时文人赏石,心怀雄伟磅礡的山峰意象,以小见大。」翦淞阁主人黄玄龙 2008 年为「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写道。换句话说,赏石容许学士打破肉身界限,浮想联翩,穿梭大千世界,进而悟出人生大道理。

供石并不以工整而著称,反而为文房带来混乱之感。宋代诗人和有识之士会聚在供石旁热烈讨论;石头之「丑」往往成为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泉源,而他们亦会依循着道家的学说,为天然奇石添上人文气韵。

今时今日,供石仍然为艺术家带来灵感。中国艺术家刘丹自 1980 年代以来一直将文人赏石的主题入画,而中国雕塑家展望亦在规模和材料上创新,创作不锈钢供石公共装置。在西方,英国青年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同样拥有丰富的供石收藏。

清 罗聘题灵璧「养蒙」石供 《两峯为解谷题》款 连 刘丹画养蒙石八面容姿画册及画轴 | 估价 3,000,000-4,000,000 港元

梁九图在 19 世纪中叶出版的著作《谈石》中提道:「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不中选。」也许正是石头中的「天然画意」,故今日仍有艺术家好之藏之。据仇国仕观察:「北京水墨画家曾小俊大概拥有当今最杰出的收藏。他的收藏令人动容;观赏后,你会对他了解更深。」

中国艺术的不朽魅力

我们赏玩文人石,手指划过其玲珑峰谷、摸到其粗糙光滑、高低起伏时,正是在与古对话,从对比中领略道家的阴阳之理。

透过触摸昔日器物,我们亲身感受到数个世纪前不同阶层的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而纵然年代久远,许多旧物至今仍然可用。2022 年十月,苏富比刷新明代黄花梨椅的世界拍卖纪录,引起媒体广泛报导;汝官窰笔洗和明代鸡缸杯亦曾登上新闻头条、进入大众的眼帘。中国艺术的魅力源远流长,收藏具有价值的艺术品令我们得以超越本来的生活,进入另一时空,一睹丰富的历史脉络。就如收藏家、学者兼古董商莫士㧑(Hugh Moss)所言:「观者……坐在文房,由小山峰之间萦绕的袅袅烧香引领,超越尘世,在神灵之间漫舞。」由此,我们摆脱肉身枷锁,神游超以象外的世界,直视宇宙之深奥玄妙。

亚洲五十年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