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到日本东京,为的是看卡地亚与东京国立新美术馆携手举办的「卡地亚,时之结晶」(Cartier, Crystallization of Time)展览。 耗时四年筹备、以「时间」为轴心的展览,每个凝固了的瞬间都有故事。
展览之魅力在于作品本身外,策展理念与布置同样重要。 是次「卡地亚・时之结晶」特展展场,是由杉本博司与榊田伦之的「新素材研究所」负责设计,秉承「以崭新方式呈现旧有经典」的哲学,创造出「卡地亚・时之结晶」传统与革新并存的两个面相。
耗时四年策展,卡地亚行政总裁Cyrille Vigneron在展览特刊序言中坦言:
「珠宝就是时间的结晶」。
「一天就是一天,一秒就是一秒,一百万年就是一百万年。 如果我们将时间视为周期以及物质和空间的转换,我们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 宝石在地球内部经历数百万年的锻造,积累了大量的能量。 经切割和抛光后,它们与光线结合并以让人惊艳的方式展现出各自的能量,首饰与创作之间有神秘联系。 」
杉本博司「逆行钟」打头阵
一进展场,就看到被喻为「摄影界哲学家」的杉本博司2018年的作品《倒转的时钟》。 这台高3.5米的逆行钟楼改造自1908年意大利米兰制的钟楼。 其动力为钟摆重垂式,靠着重垂使齿轮转动。 右边的重垂敲响钟,左边的重垂让时计运作,重垂的用料是光学玻璃。
时间主宰了宇宙,当人站在逆行的「时之距」前,像一场修行前的冥想时刻,同时也是场地主结构,然后观众便会进入周围环绕着的「色彩与素材变幻」、「型态与设计」、「万物好奇心」三大主题区,开始一段反思历史和未来、 有关时间又让你忘记时间的神奇旅程。
卡地亚始创于1847年,一个能屹立逾百年的珠宝企业殊不简单。 与过去以古董经典呈现品牌丰厚历史不同,这次展览首次聚焦于集团「1970年代以后」的作品。 过往,卡地亚不曾将展览重点放于此,由此可以看得出卡地亚的突破创新,在于每一个时期,「卡地亚典藏系列」亳不吝啬地呈现这种匠心的自信。
自从1989年于巴黎小皇宫美术馆首次举办大规模展览会之后,从「卡地亚典藏」系列中被选出的作品,曾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北京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表庆馆、巴黎小皇宫美术馆等世界知名的文化展览机构展出。
七十年代萌生典藏经典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充斥新奇、富于创新和离经叛道的美好年代:苹果计算机公司成立;反映社会现状的欧美流行曲涌现;满街华丽而招摇的波西米亚风格美学;活在当下的嬉皮长衫喇叭裤;创意人有棱有角。 设计师Betsey Johnson总结过这个年代,「从风格来说,就是一切都自由自在。 」
1970年代对于卡地亚也是个重要的年代。 集团下定决心,要搜集作品并加以典藏,作为品牌历史以及创作艺术发展的证明。 如今,「卡地亚典藏」已拥有超过3000件经典作品。 此次展览特地将众多经典作品以不同特色及型态,归类出不同展区。
首先,是呼应展览名称「时之结晶」的「时之距」展区。 走进像谜一样的场地,展品是导入「时间」概念的神秘钟以及棱镜钟。 这是过去卡地亚在艺术性、创造性以及技术性的象征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神秘钟上演穿梭时间的秘技。 大型「庙门」神秘钟是1923年卡地亚的经典设计,钟上有黄金、铂金、天然水晶、钻石、珊瑚、黑色珐琅、缟玛瑙,此作品已纳入了「卡地亚典藏」。 另外一件神秘怀表隐藏着「神秘双陀飞轮复杂功能」,吸引我足足看了十分钟。
展品以各种素材和色彩观点出发,来重新呈现卡地亚的设计哲学,以及对新素材挑战与运用的执着。 无论铂金、钢、三色金、黄金等金属技术的运用;硬石雕刻(包含化石)、穿线、镶嵌等雕刻技法如何能呈现设计师的心思,都可以从展品中领悟到。 你看着1921年的一顶镶满钻石的皇冠,对比2010年的一条化木、钻石、褐色钻石、祖母绿宝石结合的项链就能体会。
难以想象,闪烁工艺细致的珠宝放在粗犷的火山岩上,会有如此震撼的效果。 展览除了与川岛织物晟坤(Selkon)公司合作开发纺织品,作为在「时之间」黑暗中注入光芒的象征,还在展示柜设计中采用大块「大谷石」作展示平台,它们都是形成于1500万-200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的「大谷石」所搭建而成。 杉本博司在大会幕后制作花絮表示,他希望创造一个仿真进入石矿场发现宝石的体验空间。
「时之距」展区也展示了去年推出的「COLORATURA系列珠宝」,此系列作品是以各式、各色珍贵宝石的搭配,再加上不同形状与切割,营造出浓厚「地方特色」。 据我所知,卡地亚正致力于发展工匠与技术的传承,守护面临传承危机的硬石雕刻、珐琅与金属珠粒工艺、镶嵌花卉与麦秆等技术,并使之进化。
保育与传承絶活
为了与日本传统文化产生链接,现场还陈列出由策展人Hiroshi Sugimoto精心严选的日本古董作品,布置出日本展独特的文化风格。
自20世纪初叶起,卡地亚持续研究品牌风格的主要课题—体积与份量。 在创作上采取组合架构加上几何的形式,与突显份量感的构图相互补足,绘制出对称、平行抑或是左右不对称等特征性十足的建筑构造。 展览第二部分「形态与设计」就深深呈现到这种坚持与锲而不舍。
例如在1967年,卡地亚发表新品——Crash 腕表,打造出彷佛是被车辆辗过的痕迹,非常破格。 另外,还有1923年创作,一颗143.23卡拉祖母绿宝石与钻石镶制的一条特别为客人订制项链,就能看到卡地亚把建筑学的结构放于珠宝设计上,这作品当然也被纳入「卡地亚典藏」了。
最后一章,展示卡地亚设计的灵感泉源——基于万物好奇心所创造出的精品。 Louis-François Cartier放眼所有文化与文明,搜集美术品与各式数据,这些融合各式文化、自然和时代的收藏,皆成为卡地亚设计灵感的泉源。 这部分展品也最吸引我,呈体着环球文化外,自然界的动、植物,也是卡地亚始终醉心的标的,包含其经典的「卡地亚美洲豹」。
经典档案库 时间的结晶
有机会,我最想参观卡地亚的保存至今的典藏档案数据库,这次展览也有展出部分珍贵数据。 所有作品都经过个别的刻印与编号,还有手写的订购记录本、库存记录、素描、设计图、照片数据等,自创业时期开始,巴黎、伦敦、纽约的精品全记录,都经过详细的分类,加以保管。
在1889年创始店迁移至现今巴黎本店所在地以来,以账本为首等留在巴黎的记录,几乎是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可说是拥有高度精确性的宝贵数据。 翻开这些数据,可以得知当时订制作品的详细内容,以及接受订单、贩卖和当时的库存状况,甚至可以窥见当时顾客造访精品店的模样。 保存在档案室中的作品设计和照片数据,数量十分壮观。
其实,卡地亚早已与对美有执着追求的日本美术馆/博物馆有深厚的缘分。 自1995年起,集团就先后三次于日本各地举行形形式式的卡地亚艺术展览,分别是1995年与东京都庭园美术馆、2004年与京都醍醐寺,及2009年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表庆馆企划大型展览。 时隔十年,卡地亚再度回归东京,并于艺术圣地六本木的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策展,难怪日本与外地参观者络绎不绝。
展览让我体验到穿越时空,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界线跳跃,并感受一个百年品牌的坚持。 时间已不只是标量单位,还代表勇气。
「卡地亚,时之结晶」特展(Cartier, Crystallization of Time)
日期:即日起至12月16日
地点:东京国立新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