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魯道夫·斯丁格爾:莊嚴崇高的現實主義

Sotheby's

中文版編譯:勞嘉敏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Olivia Lo



3月7日倫敦當代藝術晚拍欣然呈獻一幅魯道夫·斯丁格爾的巨幅山景畫,乃其風景畫首度亮相拍場。盛會前夕,讓我們一同賞析這位大師的影響、技法及其創作過程。

 

魯道夫·斯丁格爾,《無題》,2009年作,估價4,000,000–6,000,000英鎊

此畫作於2009年,畫中的雄偉山巒披上一層不食人間煙火的冷漠面紗,荒涼一片,令人聯想起賈斯帕·大衛·費得利奇的筆下風景,不過象徵人文內涵的旅人背影卻不見蹤跡。此作孤寂冷峻,全然不見傳統繪畫蘊含的高漲情緒,十九世紀關於浪漫主義崇高的解讀因此無處可尋。然而,斯丁格爾在描繪這座環境嚴酷、充滿戲劇張力的山脈時,卻刻意營造出與此互相矛盾的平凡之感。畫中的阿爾卑斯山照片幾乎與原物無異,畫家對照片的還原一絲不苟,一種平凡感自然流露而出。

這幅作品依照一幀照片的照片畫成,斯丁格爾以照相般的精準,用顏料複製出老舊銀鹽相紙表面的顆粒質感、日漸殘舊與銀粒子鏡像化的效果、負片的划痕、灰塵、褶痕及原始照片的凹凸皺褶。這是一幅充滿緬懷意味的畫作,從柔和的對焦與模糊的色澤可見,原始照片的確相當古舊,被人反覆摩挲欣賞,保存狀況也不盡人意;考慮到拍照地點,這無疑是帶有自傳意味的作品。《無題》尺幅巨大,讓人彷彿置身其中,畫中的阿爾卑斯山提洛地區是斯丁格爾的成長之地,他透過著重過程的繪畫創作,取得冷漠疏離的效果,對內心情感發出呼喚,在後現代及後攝影時代為浪漫主義重新注入生機。

魯道夫·斯丁格爾,《無題》局部,2009年作,估價4,000,000–6,000,000英鎊

《無題》被一股迷失所籠罩,那是在斯丁格爾回憶裡徘徊不散卻無法挽回的過往。然而,在畫家身份的介入下,他唯有放下對自我經歷的追尋,繪畫別人拍攝的照片,使自己的作品褪去所有足以透視內心的元素。透過精心佈置的照片和畫室助手的幫忙,斯丁格爾的作品與他已經隔了兩重輕紗,散發出強烈的抽離感,這也是斯丁格爾在其自相矛盾的後作者式創作裡暗示自我的手法。

魯道夫·斯丁格爾在格拉西宮,2013年攝,©弗朗契斯科·卡洛茲尼/尾箱檔案(Trunk Archive)

此作描繪了一張皺巴巴的老照片,它被人重新拍攝、放大,當中的不協調感、漸淡的色調與柔和的灰色都在畫家筆下忠實反映出來,表達了光陰流逝之下的無限愁緒。《無題》是披著機械繪畫偽裝的後里希特浪漫主義復辟,里希特創作裡的情感空洞與客觀精確──即追求效果如同拍照的繪畫──在斯丁格爾手中再現,然後被顛覆,並瀰漫著一股深沉的集體憂傷:靈魂如行屍走肉,留戀逝去事物,哀嘆往日不再。二十世紀下半葉在藝術中被過濾掉的情感,在斯丁格爾的創作中慢慢甦醒。

XKH141316 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1818 (oil on canvas) by Friedrich, Caspar David (1774-1840); 98.4x74.8 cm; Hamburger Kunsthalle, Hamburg, Germany; (add.info.: Le Voyageur contemplant une mer de nuages; Wanderer uber dem Nebelmeer); German, out of copyright www.bridgemanart.com

賈斯帕·大衛·費得利奇,《霧海上的旅人》,1818年作,漢堡美術館

斯丁格爾一生不斷探索繪畫的可能性,嘗試使用各種打底物料與通常不會用於創作的媒材,那些如照片般真實的作品象徵其藝術生涯的卓絕提升與自然發展。他的地氈、泡沫塑料畫、隔板裝置及仿照片近作都滿佈記憶痕跡,作品透過人的缺席和廢置場景強調人的存在感。一如此幅傑作《無題》,斯丁格爾的畫正正反映了時光的流逝。

點擊此處觀看完整圖錄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