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澹歸(1614-1680),法名今釋,杭州仁和人;俗姓金,名堡,祟禎朝進士,出任清知州,後事南明永曆帝,但因枉負誤國之罪而逃亡,落髮為僧,遂到廣東得參天然禪師(1608-1785)。後於康熙元年(1662)營建丹霞山別傳寺,頗有規模,也成遺老聚居之地,潛心佛事。其詩文著作豐富,有《遍行堂集》、《嶺海焚餘》、《丹霞澹歸禪師語錄》等,一生詩文內容先有儒家之道,後藏佛學說理,且曾與嶺南志士參與反清活動,繼而於此地主辦寺院,故其作品多受粵地文人青睞。
本卷記《陽朔舟中看山詩》十首,為澹歸於戊子年(1648)下灘江時自作詩,描繪兩岸峰巒之日夜變化,不時帶點黯然沈鬱,遂於丁酉年(1657)為雪盛師兄書成此卷。據吳天任編《澹歸禪師年譜》,此年「八月服闋,公自辰溪出山,至桂林,以瞿式耜薦,赴肇慶謁行在,以舊官授兵科結事中。」與本卷創作背景吻合。
澹歸書法以運筆靈活多變見稱,處處表現古人氣色。對於師古,澹歸有一說法:「學無師法,必不成家,然其所師法亦必高妙,始能與其天姿之高妙相發。」,甚為嚴謹,其書法廣取宋四家之法,另帶硬朗特質。其晚年之作較為多見,皆姿態飛動,自然成趣,本卷則為其中年書法,如岑學呂於跋尾闡述,「規矩法度之中,而舉止自若」,別有韻味。岑學呂(1882-1963),法名寬賢,廣東順德人,編撰《虛雲和尚年譜》,曾在香港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30年代初開始信佛,遂皈依虛雲禪師座下。除岑學呂以外,本卷亦有張珩及侯官鄭雲門之鑒藏印、書畫家兼篆刻家易大厂題詩於跋尾,後遞傳至羅孚先生,成廣東文化收藏之珍品。
羅孚(1921-2014),原名羅承勳,筆名:絲韋、吳令湄、柳蘇等,廣西桂林人,四十年代起在桂林、重慶和香港三地《大公報》工作,由練習生升遷至《大公報》副總編輯、《新晚報》總編輯。一生筆耕不輟,以文筆辛辣的散文著名。
傳統報人不少都喜歡書畫收藏,羅孚是那個年代香港報人收藏家中最活躍而又最突出的。由於他本身特殊經歷,特別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內地還處在閉關鎖國之際,羅孚每年都要上京述職,期間多會淘寶,常有奇遇。
羅孚也因為報人關係與許多內地書畫大家建立起編輯與作者的關係,並與多位大家形成深厚友誼,最為人稱道的是與晚年隱居在香港鬧市的林風眠老人的忘年交。
本次藏品是羅孚小兒子海雷整理「絲韋堂」收藏一部分,主要是明清時代文人雅士的作品,也顯示了羅孚收藏的文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