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南宋 龍泉官青釉鬲式爐 |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HKD
已售出
6,775,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來源
艾弗瑞.克拉克伉儷收藏
倫敦蘇富比1975年3月25日,編號58
Robert Barron 收藏
紐約佳士得2005年3月30日,編號321
倫敦蘇富比1975年3月25日,編號58
Robert Barron 收藏
紐約佳士得2005年3月30日,編號321
展覽
《Celadon Wares》,東方陶瓷學會,倫敦,1947年,編號13,圖版9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編號94
《Art of China and Japan》,亨茨維爾美術館,亨茨維爾,1977年,頁26,編號46
《Ceramics: The Chinese Legacy》,The Dixon Gallery and Gardens,曼非斯,1984年,頁15,編號10
《Heaven and Earth Seen Within: Song Ceramics from the Robert Barron Collection》,新奧爾良藝術博物館,新奧爾良,2000年,編號57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編號94
《Art of China and Japan》,亨茨維爾美術館,亨茨維爾,1977年,頁26,編號46
《Ceramics: The Chinese Legacy》,The Dixon Gallery and Gardens,曼非斯,1984年,頁15,編號10
《Heaven and Earth Seen Within: Song Ceramics from the Robert Barron Collection》,新奧爾良藝術博物館,新奧爾良,2000年,編號57
出版
B. Gray,〈Chinese Porcelain and Pottery: Some Pieces in the Collection of Mrs. Alfred Clarke [sic]〉,《The Connoisseur》,1953年4月,頁21:X
拍品資料及來源
鬲式爐造形雅秀,釉色瑩潤,乃龍泉青瓷登峰之作,盡顯南宋美學菁粹。 北宋末年,女真大金攻入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室南遷,1135年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是時文藝發展甚為蓬勃,為供應南宋朝廷所需用器,南方製瓷工藝突飛猛進,前所未見,龍泉窰即為其中顯例。龍泉窰位於龍泉縣,以大窰為中心,燒造之器多為文紳、顯貴及朝廷所用,質精雅緻,尤以胎質、造形、做工為尚。龍泉瓷匠致力精進工藝,以臻完美,製器過程,不論煉土、塑形、施釉、燒造,處處精確嫻熟,成品典雅雋美,釉色青麗,亮澤如玉,一如本品。
南宋龍泉窰發展興盛,所造青瓷各色紛呈,此件鬲式爐釉色青中帶藍,釉厚乳潤,開片疏朗,近類杭州西南郊壇下官窰瓷。朱伯謙,《龍泉窰青瓷》,台北,1998年,頁37-39,論及此類開片青瓷應約造於1200年左右,其出土殘片可見於此時期龍泉窰遺址,如大窰地區的嶴底窰、溪口縣的瓦窰垟、骷髏灣、李家山窰址(見《宋官窰特展》,台北,1989年,頁30)。朱氏述及,龍泉窰開片青瓷可分為二類,其一胎骨色淺,如本品,另者胎深色黑。
宋瓷風雅,雋永悠長,呼應當朝文仕階級之品味,與前朝大唐富麗風格迥異,宋代美學發展於南宋達到巔峰,當朝器物多為素淨無紋,簡約內斂,造形端秀典雅,常取材高古玉器、青銅器。本品造形可溯自商周青銅鬲鼎,用於祭祀,為烹煮小米之禮器。龍泉窰鬲式爐數量甚豐,然罕見如本品之開片青釉者。參考一件龍泉窰鬲式爐,釉色乳黃,開片密布,出自 Sekido 家族舊藏,2014年9月18/19日售於紐約佳士得,編號745。
比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相類鬲式爐,斷為官窰,錄於《故宮藏瓷:南宋官窰》,香港,1962年,圖版19;並參考郊壇下遺址出土一件殘器,經修復後錄於《南宋官窰》,北京,1996年,圖版XX,編號2。
南宋龍泉窰發展興盛,所造青瓷各色紛呈,此件鬲式爐釉色青中帶藍,釉厚乳潤,開片疏朗,近類杭州西南郊壇下官窰瓷。朱伯謙,《龍泉窰青瓷》,台北,1998年,頁37-39,論及此類開片青瓷應約造於1200年左右,其出土殘片可見於此時期龍泉窰遺址,如大窰地區的嶴底窰、溪口縣的瓦窰垟、骷髏灣、李家山窰址(見《宋官窰特展》,台北,1989年,頁30)。朱氏述及,龍泉窰開片青瓷可分為二類,其一胎骨色淺,如本品,另者胎深色黑。
宋瓷風雅,雋永悠長,呼應當朝文仕階級之品味,與前朝大唐富麗風格迥異,宋代美學發展於南宋達到巔峰,當朝器物多為素淨無紋,簡約內斂,造形端秀典雅,常取材高古玉器、青銅器。本品造形可溯自商周青銅鬲鼎,用於祭祀,為烹煮小米之禮器。龍泉窰鬲式爐數量甚豐,然罕見如本品之開片青釉者。參考一件龍泉窰鬲式爐,釉色乳黃,開片密布,出自 Sekido 家族舊藏,2014年9月18/19日售於紐約佳士得,編號745。
比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相類鬲式爐,斷為官窰,錄於《故宮藏瓷:南宋官窰》,香港,1962年,圖版19;並參考郊壇下遺址出土一件殘器,經修復後錄於《南宋官窰》,北京,1996年,圖版XX,編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