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105
  • 1105

奈良美智 | 搖擺舞動長袖子

估價
16,000,000 - 2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奈良美智
  • 搖擺舞動長袖子
  • 款識1 Mar '01 ,《Long Sleeves A Go-Go》,藝術家簽名(作品背面)
  • 壓克力畫布裱於玻璃纖維塑料
  • 178.5 x 178.5 x 25 公分,70¼ x 70¼ x 9⅞ 英寸
2001年作

來源

邁阿密,Rubell Family藝術珍藏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東京,橫濱美術館; 蘆屋,蘆屋市藝術與歷史博物館; 廣島,廣島市當代美術館; 北海道,北海道旭川美術館; 弘前,吉井磚造啤酒廠,「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
克利夫兰,克里夫兰当代艺术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ICA,费城; 圣何塞,圣何塞艺术博物馆; 圣路易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圣路易斯; 檀香山,当代博物馆,「Nothing Ever Happens」,2003年至2005年,頁80,載彩圖

出版

奈良美智著,《奈良美智作品全集1984 – 2010 第一卷》(東京,2011年),頁179,編號P-2001-023,載彩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在你去跳舞之前 叫叫我起來
別讓我輾轉反側 像個搖搖」

Wham!


奈良美智《搖擺舞動長袖子》中的小舞孃眼中閃耀出狡黠的光芒,驕傲地揮舞著長袖,猶如一位以高明手腕變戲法的魔術師。誇張的姿勢、靈巧的動作和傲慢挑釁的神情,讓觀者不得不猜測她那滾滾長袖背後隱藏了一張怎樣的秘密王牌。本作採用了圓形畫式構圖,糅合奈良精心建構的拼貼及玻璃纖維圓盤上的文藝復興式筆觸,體現了藝術家2000年代的成熟美學,刻畫了一位勇敢無畏、準備面對並征服這個花花世界的小女孩,成就出一幅矚目驚人的肖像鉅作。與此同時,本作的標題《搖擺舞動長袖子》將這幅肖像與夜店的go-go dance、以及糅合放克、節奏、藍調、嘻哈風格與切分音節奏的「go-go」音樂次流派聯繫起來,凸顯音樂為奈良的創作帶來的活力。畫中的小女孩流露傲慢神情,帶一點邪惡頑皮,卻不失活潑可愛,《搖擺舞動長袖子》捕捉了童年與青春期、天真與淘氣之間的奇妙張力,在廿一世紀延續普普藝術、具象繪畫與傳統肖像的創作體系。

奈良美智在1959年生於戰後的日本青森縣弘前市,在家中排行第三,上面還有兩個年齡差距較大的哥哥,雙親均成日忙於工作,與他感情疏遠,因此奈良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度過,他的初創時期也以強烈的疏離感見稱。奈良成年後的經歷亦呼應這種情感,他在90年代曾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留學五年。首次在海外生活所經歷的獨處體驗,不但令奈良勾起童年的寂寞回憶,還讓自己重拾他所形容的「真我」——從前在日本生活時,他受到一種「被他人監視」的感覺,令他幾乎遺忘了自我的真本性(引自藝術家,《奈良美智:有點像你我……》展覽圖錄,日本,2012年,頁129)。

除了個人成長經歷,奈良美智的創作事業亦深受他的重要藝術發展影響。奈良居於德國時,潛心學習西方藝術史,親身觀賞古典鉅作,更曾明言文藝復興之父、意大利大師喬托對他的風格帶來深遠影響。在細心觀察下,他的作品中確實可以找到不少相似之處。史提芬.特里沙注意到當中的特點,首先,兩位藝術家的構圖空間與比例均呈現扭曲奇異的變化,喬托的是背景風景,而奈良則是人物肖像;第二,兩者均在單調平淡的背景下描繪架空人物,展現出直截簡約的風格;第三,二人均在作品中仔細地刻畫了一個神秘的人物造型,如特里沙所述:「喬托筆下的人物總顯得異乎實體,(蘊含)巨大的可塑性(……),而(奈良筆下)一式一樣、架空存在的孩童軀體,亦可見同樣形態(……)」(史提芬.特里沙撰,「以小狗作為藝術家寫照」,載於《奈良美智:搖籃曲超級市場》,邁克爾.辛克畫廊,慕尼黑,2002年,頁12)。

在本作面世一年前,即2000年,奈良美智於回到日本。他的創作技巧漸見嫻熟,銳利線條轉化成細緻入微、富有詩意的精細筆觸,運用淡粉色彩,使整體色調變得溫暖柔和。在本作中,畫面紋理由層層通透色彩與精細複雜的色調組成,為平面構圖注入神秘深邃的感覺。可愛的小女孩則反映日本視覺文化的不同面向,除了具有動漫元素,更讓人聯想到普普藝術,明顯流露羅伊.李奇登斯坦的創作風格。他的簡化表達取材自現代主義的符號式速記圖像語彙,亦吸收了日本傳統的創作形式。如特里沙所說:「(……)在空無一物的背景上,可見人物的全身像,人物與畫面、圖像客體與周邊留白空間的關係(……),以及印刷和繪畫之間的模糊界限——這一切都出現於奈良美智和十八、十九世紀歌川廣重、葛飾北齋和喜多川歌麿等浮世繪畫師的創作中。」 (同上,頁11)

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圓形構圖令人聯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圓形畫作。奈良談及他的圓形作品時曾說:「稜角是沒有必要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圓形藝術品稱為「tondo」,此字源自意大利語的「rotondo」,意即「圓」。此類作品始於古希臘時期,至十五、十六世紀意大利重新復興。長久以來,圓形畫均用於描繪封閉的場景,透過圓形構圖使觀者目光聚焦於中心主角身上。圓形畫的背景大多經過簡化或省略,這種風格形式與奈良的創作手法遙相呼應。透過糅合不同傳統以及藝術史上各個時期的創作元素,奈良的創作一方面勾起大眾的童年記憶,令觀者產生情感共鳴;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切入點,讓世人重新評鑑具象繪畫、圖像表現、以藝術說故事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