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4
  • 4

明永樂至宣德初期 青花海水騰龍紋小罐 |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11.4 公分,4 1/2 英寸
罐直口圓唇,短頸豐肩。平底,底內呈二級臺階形。肩飾卷草紋一週,腹繪翼龍一雙,飛躍於雲海之間。龍昂首張口,龍髮後飄,無足,以前足為翼,後足為鰭。隙地繪如意飄帶雲,近地處飾波濤洶湧的海水紋。胎骨細白堅緻,青花發色濃艷,釉色瑩潤泛青,器內可見腹部有製作時留下的橫向接痕,地無釉處有淺褐色斑點。

來源

仇焱之收藏(1910-1980年)
趙從衍收藏(1912-1999年)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227

展覽

《中國青花瓷器》,香港東方陶瓷學會,香港大會堂/香港博物美術館,1975年,編號16
《趙從衍家族基金會珍藏明清瓷器展覽圖錄》,香港藝術館,香港,1978年,編號13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8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台北,1992年,編號34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香港,1993年,圖版80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35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器腹下方一道約4公分弧形沖線,旁橫向一條約6公分,呈半弧形。器內一小處細小驚片。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明代御窰瑰寶
康蕊君 此罐小巧可人,所繪應龍威猛有力,卻不失柔美,觀而察其雅,觸可感其盈,蘊涵明初景德鎮御窰含蓄尚風。此類小罐,寥寥可數,此器更或乃永樂(1403-1424年)孤品,堪稱瑰寶。水波應龍之紋,宣德(1426-1435年)及成化(1465-1487年)御窰雖有燒製,此後竭止,始終罕稀,極為難得。

此類水浪應龍紋早見於永樂一朝,但其細節變化多樣,如此罐上所飾應龍,生有魚鰭,背卻長翅,乘浪而翔,甚罕。半魚半龍,乃魚正化身成龍之貌,是為「魚龍」,象徵魚躍龍門、及第登科。宣德大缸,有飾相類應龍者,形態、細節有異,卻不減矯健威猛,其中一例屬大維德爵士舊藏,圖見《東洋陶磁大觀》,東京、紐約及三藩市,1980-82年,卷6,編號95,或參考香港蘇富比售出之例,1997年11月5日,編號1403。其他應龍多缺魚鰭,前足三爪,龍尾或延展蜷曲,雅緻若卷草,正如1989年5月16日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之永樂罐,編號112,後刊於《香港蘇富比三十年》,香港,2003年,編號211。琵金頓舊藏宣德高足盃上應龍,前足四爪,也可資對比,2016年4月6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24。

朱湯生在1978年趙從衍展覽圖錄中把此罐定為永樂年製,1987年天民樓圖錄也依循過往斷代,但耿寶昌卻在1993年出版專著中把它歸納為宣德之物。有一紋飾相類之應龍罐,署有宣德年製款,可悉確乃宣窰所出,該罐早於1983年12月14-16日於倫敦佳士得拍出,編號407,後兩度在香港蘇富比易手,2006年4月10日,編號1663及2008年4月11日,編號2931(圖一)。然而宣德年款罐例與此器有明顯分別,論器形,前者下腹稍形內歛,論繪飾,帶款例留白較多,水浪紋稍為拘謹,略呈公式化。年代相同之器,風格大多接近,況且學界已知永宣二朝圖案嬗變微妙,據前述之細節差異,加上此罐無款,論年代,雖未能排除宣德所製,但定為永樂似乎更為合適。

成化年間且有帶款應龍紋罐,其器肩更形寬廣,紋飾佈局較工整,青料發色也較均勻。參考兩例,一為 Sedgwick 舊藏,現存紐約亞洲協會,圖見 Denise Patry Leidy,《Treasures of Asian Art: The Asia Society’s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3rd Collection》,紐約,1994年,圖版189(圖二),另一罐則曾展於《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香港,1981年,編號70。

不論年代,此類應龍紋罐皆具臺階式底,而非一般慣見之平底。半個世紀以前,在缺乏明代出土器物資料的情況下,學界曾倡議把所有臺階式底器斷為宣德以後之物(Margaret Medley,〈Re-Grouping 15th Century Blue and White〉,《東方陶瓷學會彙刊》,卷34,1962-63年,頁83-96),但此論沒有得到後來考古發掘資料的支持,現已普遍遭推翻。臺階式底的出現倏忽,延燒數代後又驟然消失無踪,縱使學界對其來源尚未有定案,但臺階有減少器底厚度之益,或為與燒製技術相關之特徵。龍泉青瓷中,有先在厚底削孔、後再釉接泥板之例,其用意或與此同。

相類應龍紋罐,雖有不同年代者,但兩岸故宮收藏中卻不存一例,可悉其稀。應龍已足珍,即使只談器形,如此明初御窰小罐也甚罕見。

入藏天民樓以前,此罐曾為香港重要中國藝術收藏家趙從衍(1912-1999年)所蓄。趙氏乃一代船王兼香港地產大亨,購藏中國藝術品數十載,除瓷器外,並集中國古代書畫及玉器。趙氏珍藏,其中一百件明清瓷器1978年在香港藝術館展出,及至1986及1987年經蘇富比舉行的兩場拍賣會釋出,葛士翹藉此購得此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