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508
  • 3508

清嘉慶至道光 盧葵生木雕紫漆觀音菩薩坐像 《葵生》款 |

估價
1,500,000 - 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21.3 公分, 8 3/8 英寸

出版

王世襄,《中國古代漆器》,北京,1987年,圖版101
王世襄及袁荃猷,〈揚州名漆工盧葵生和他的一些作品〉,《文物》,1957年,第7期,頁11
王世襄,《王世襄集.中國古代漆器》,北京,2013年,圖版101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惟見紋飾邊沿有輕磕,包括手鐲、頭蓋及手指(經加固)。鑲嵌物缺失,小處漆面舊裂紋,屬正常。 王世襄書中提及此尊觀音曾通體貼金箔,貼後不再罩漆,故金容易脫落,今僅衣紋間隙及底尚見金色痕跡。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觀音木胎,作自在坐,坐姿舒坦,面相清秀。背後腰際長方框內刻「葵生」篆書款。據王世襄書中記載,此尊觀音菩薩坐像原來除髮髻髹石青外,通體貼金箔,貼後不再罩漆,故金容易脫落,今僅衣紋間隙及底尚見金色痕跡,成為紫漆觀音。此尊觀音,多次出版於王世襄著作中,甚為難得。 盧葵生(1779-1850年),名棟,江蘇揚州人。生於髹漆世家,祖父盧映之始,父慎之,世以漆玩著名。

靜謐慈悲:盧葵生精製紫漆觀音坐像
薛好佩博士

本紫漆觀音菩薩坐像,見證晚清工藝出神入化。盧葵生(1779-1850年),工藝名匠,造詣超群,相關記載甚詳,本品刻「葵生」款。本坐像宗教意義深重,工藝俱精,珍罕絕倫。

觀音,眾佛之中最受擁戴之一,其名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曰:「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1

此像作自在坐,右膝曲起,右臂置於膝上,左足半趺,左手撫於座上,坐姿自在舒坦,然而身軀挺直,展現力量,表現安謐祥和,完美無瑕之態。觀音面容慈悲,雙目微垂,表現菩薩觀照內在澄明,不受外像所礙。觀音,非男女之相,或為女相,本像刻劃菩薩身形修長優雅,手及腳指纖長,頭戴天冠,戴項鍊一條及手鐲,衣袍如絲綢輕靈,下擺垂於座上。坐像除髮髻髹石青外,原本通體貼金箔,衣紋間隙尚見金色痕跡。盧葵生所製此像,刻畫觀音秀麗空靈,慈悲濟世,供善心參拜,誠為珍品。

論本品製作技術之前,先說藝匠盧葵生。盧葵生(1779-1850年),江蘇揚州人,生於髹漆世家。揚州,地處揚子江北,大運河南端,歷來富裕,於明代乃文藝重鎮,亦為商務繁盛之地,富商、文人、異士均居於此,以生活風雅、品味出眾聞名,葵生祖父盧映之,即於揚州開設漆藝作坊。盧映之(活躍於約1717年)以漆玩著名,擅製各式漆器,雕工尤精。陳文述(1771-1843年),以評論見著,整理《畫林新詠》,其中有「揚州刻手說盧家」之論,並讚盧葵生造詣尤精。2 盧葵生繼承祖父臻藝,漆器製作方面成就更勝祖父輩。3 漆砂,效果可與日本蒔繪比較,宋代之後一度失傳,盧映之復興仿宋漆砂,盧葵生加以發揚光大。除雕刻工藝以外,盧葵生亦擅繪畫,參考其1808年山水畫作一幅(現存於南京博物院)可知。4 從其硯盒作品構圖,可見其畫藝,此類硯盒多帶其款,而從盧氏所刻之文閣珍玩,則可見其好學慕雅。清代袁枚(1716-1797年),稱許盧氏「能世其家,尤擅六法,優人能品,交流多文學之士」。5

此外,瞭解漆器製作過程亦有助鑑賞。盧葵生所製漆器,雖有數例可比(見下文),然而帶其款之造像極其罕有。王世襄及袁荃猷研究盧葵生之文章提及,造像格外能夠展現盧氏獨特工藝。6 此像為木胎,罩施多層漆料,每層漆料輕薄,成品精細至極,同時質感結實。漆料,採製自漆樹,主要生於中國南方,與鉤吻近類。採漆、製漆極耗工時,並於健康有損,漆汁及漆氣可致皮炎及呼吸道病患,製漆匠人自古至今受此威脅。此外,十八世紀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湯執中觀察,中國漆匠施工時需除去大部份衣服,以免塵埃及衣服纖維跌於濕漆之上,破壞漆料。漆料之聚合反應,需恆溫於攝氏三十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五,此條件於中國南部持久可見,北方則需於熱石上倒水以製造蒸汽,效果如西方桑拿。7 施漆過程從數日至數月不等,皆因每層需多日完成化學作用,故此藝匠需有耐心,細心施行,明瞭箇中技術,同時講求創思。歷來漆器作坊分工有序,由造工監督素工(雕刻木胎)、髹工(髹漆)、上工(上最後一層漆)、清工(潤飾)、畫工(繪劃紋飾)以及銅耳黃涂工(鎏金)。8 盧氏家族作坊如何運作,後人所知不詳,然而應與上述原理接近。

如本品之漆器造像,以夾紵法製作,先於胎上貼布髹漆,增添立體感,乾涸後再髹色及黃涂。夾紵法製作之漆器,或為木胎,亦有乾涸後脫胎者。比較一著名六世紀木胎佛像例,現藏於巴爾的摩華特斯美術館,Donna K. Strahan,〈The Walters Chinese Wood-and-Lacquer Buddha: a Technical Study〉詳細論述,《The Journal of the Walters Art Gallery》,卷51,1993年,頁106。Strahan表示,夾紵法於二世紀期間、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出現於漆器製作,用於製作佛像。 據古籍記載,戴逵(395年卒)善塑夾紵佛像。夾紵法難度高超,極耗工時,兼且成本高昂,自古僅為能工巧匠所製。9

盧葵生製漆器例,參考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盧葵生款剔紅郭子儀賀壽圖屏風,曾展於該館《Cinnabar: The Chinese Art of Carved Lacquer, 14th to 19th Century》,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十件盧葵生製漆器,包括兩件硯盒例,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清代漆器》,香港,2006年,編號188及189(圖一),後者乃漆砂盒。再比三例,載於《中國漆器全集》,卷6,清,福州,1995年,圖版199-201。 王世襄及袁荃猷論述七例,包括本品及兩件漆砂硯盒、一件黑漆崁寶琵琶以及三件漆壺,參考〈揚州名漆工盧葵生和他的一些作品〉,《文物》,1957年,編號7,頁9-13。張燕亦曾述數例,〈晚清揚州漆器藝人盧葵生作品聞見錄〉,《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編號1,頁44-8及莊恆,〈介紹清盧葵生兩件有紀年的漆工作品〉,《文物》,1989年,編號12,頁88-9。

1 參考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Sources of East Asian Tradition: Premodern Asia》,卷1,紐約,2008年,頁255。有關觀音之詳細研究,見于君方,《觀音 ─ 菩薩中國化的演變》,紐約,2001年。
2 參考王世襄及袁荃猷,〈揚州名漆工盧葵生和他的一些作品〉,《文物》,1957年,第7期,頁11
3 參考曾柱昭及莫士撝,《文玩萃珍》,香港,1986年,頁102。
4 石志廉,〈談清盧葵生製漆文具匣〉,《文物》,1989年,編號12,頁87。
5 參考曾柱昭及莫士撝,出處同上,頁102。
6 參考王世襄及袁荃猷,出處同上,頁13。
7 有關中國藝匠製漆之健康危害性,參考 Antony Barbieri-Low,《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西雅圖及倫敦,2007年,頁100-1。
8 前述出處, 頁79。
9 Donna K. Strahan,〈The Walters Chinese Wood-and-Lacquer Buddha: a Technical Study〉,《The Journal of the Walters Art Gallery》,卷51,1993年,頁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