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地彩瓷,早見於十五世紀中葉,但數量極少,當時藝匠在含鉛量高的銅綠彩上添鈷青,燒製時兩者融為一體,形成光滑黑釉。及至康熙年間,復興墨地彩瓷,配以五彩之色,如布倫戴奇舊蓄一對墨地纏枝花卉紋盌,現藏於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圖見博物館官方網站,編號B60P1742和 B60P1743。
雍正年間,瓷胎愈加細緻,墨彩更潤澤純正,多如此盌一樣散射虹光。墨地五彩,顏色對比分明奪目,但奈何工序繁複,數目受限,同類器甚為罕見。與此成對之盌,錄於《Provenance》,前述出處,圖版138右,之後或見於展覽《The Barbara Hutton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檀香山藝術博物館,檀香山,1956年,圖版XIIIa。
比較二例,其花卉飾紋更形細密,彩料稍為多樣,其一為 Bruce Beaudette 伉儷舊藏,先後售於紐約蘇富比1991年5月28日,編號290及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8日,編號781,另一則為 Alfred Beit 基金會舊藏,售於倫敦蘇富比2013年11月6日,編號77。
再比較三墨地盤例,如同此品,主飾以礬紅彩繪成,它們卻加綴藍彩,其一藏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由 Julia C. Culland 惠贈,圖載於柯玫瑰,《Chinese Ceramics, Porcelai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倫敦,1998年,修訂版,1998年,編號23,且有一對,見於《研精得趣:重要中國瓷器收藏》專場,拍品編號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