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41
  • 1041

蕭勤 | 三昧地—23

估價
700,000 - 1,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蕭勤
  • 三昧地—23
  • 二〇〇〇年作
  • 壓克力彩畫布
  • 160 x 130.4 cm; 63 x 51 ⅜ in.
款識Hsiao勤 2000「三昧地—23」"Samadhi-23"(畫背)

來源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三昧地—23》:禪與炁之昇華 蕭勤在1966年完成「龐圖國際藝術運動」最後一次展出之後,開啓了截然不同的事業旅程,包括先到倫敦工作半年,再到紐約旅居六年,直至1972年才回歸米蘭,並於1978年及1980年踏足闊別二、三十年的台灣與中國大陸。蕭勤此番行跡,體現了他對於全球藝術發展的敏銳性;另一方面,他繼續發揮六〇年代以來非凡的活動能力,先後於1977年在米蘭發起「國際太陽運動」,以及198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發起「國際炁運動」,其抽象創作亦在「禪」與「炁」的方向持續發展,而「三昧地」系列即是象徵藝術家取得重要成果的作品系列。

「三摩(昧)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唐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節錄

「三昧地」乃佛教概念,又譯「三昧」、「三摩地」、「三摩提」等,意為等持、正心行處,指通過專注於所緣境,從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與「止」、「定」、「禪定」等概念相通。1990年,蕭勤因女兒莎芒妲意外去世,一度無法創作,及至巨大傷痛過去之後,作品風格陡然改變,誕生出《明光—向昇華致敬》,標誌其於人生與藝術路上重新出發,開啟九〇年代以來最為人所熟悉的作品,包括「永久的花園」、「度大限」、「光明彼岸」、「莎芒妲之昇華」、「三昧地」等系列;《三昧地—23》(拍品編號1041)的構圖重現了蕭勤六〇年代「龐圖時期」(1961至1966年)「光之躍動」系列的天高地廣式構圖,結構比例約呈上八下二之比;而較「光之躍動」系列有所不同的是,藝術家此時融化了作品裡的幾何元素,過去在大片色彩空間上跳躍飛騰的光束,此際已然倍增至滿佈大半個畫面,而噴薄而出的亮麗彩點,則洋溢無數的生命喜悅,與飽和度高、帶有螢光效果的壓克力彩相得益彰;下方的留白空間,過去在「光之躍動」系列都懸浮著一個圓形或方形,似是「天圓」或「地方」的象徵符號;及至九〇年代,此一幾何元素則變成一股熱流般的線條,與上方的結構線條彼此呼應更為緊密,彷彿體現著人間與宇宙之和應。品味《三昧地—23》,讓人想起以道君皇帝自居的北宋徽宗名作《瑞鶴圖》:相傳北宋政和二年正月十六日,汴梁上空祥雲飄渺,群鶴飛鳴盤桓於宮殿上空,久久不散,兩隻仙鶴更停佇於殿宇之顛;徽宗皇帝大為興奮,於是將此祥瑞奇觀繪於絹素。若將《瑞鶴圖》與蕭勤作品相較,可見兩者雖然相距千載,然而藝術家對於塵世以外的美好嚮往,卻無二致,典雅雍容的古代宮廷繪畫,與生機澎湃的戰後抽象藝術,構圖亦因而彼此呼應,誠為美妙的巧合 。

摯親離世往往是人生路上的最大打擊,對於藝術家而言,這往往導致創作歷程上的重大轉折,譬如趙無極飲譽國際的「狂草時期」,即因為其第二任妻子陳美琴於1972年去世而戛然終止,此後十年進入以虛空玄白為起點的「無境時期」;然而蕭勤經受同樣考驗,不僅沒有消極低沉,作品反而呈現更為璀璨亮麗之色彩,這不能不追溯至藝術家長久而來對於佛教與道家哲學的深刻理解—在《三昧地—23》,藝術家以寛闊扁平的排筆寫出方塊般結實的紫藍色線條,將「線」與「面」合二為一;透過塊面式線條,建構出既工整又律動的抽象畫面,隱然可見蒙德里安式的幾何構成,筆觸又富於抒情性與表現力,形成「三昧地」系列的典型風格;在這些塊面式線條之間,可見艷麗的粉紫色背景,而噴薄於畫面的彩點,則恰似線條在律動與彼此碰撞的過程中所迸發的能量火花。藝術家在2017年6月與蘇富比專家的訪談中曾經提及,自己在創作之前都會先透過靜坐沉澱思慮,在本作之中,即可推想藝術家通過靜觀內心而獲得豐盈的宇宙能量,獲得一種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的愉悦。



註:本作將收錄於正在編纂之藝術家作品集
本作之資料與真確性已獲蕭勤本人及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