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良的藝術發展,與祖國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連,從抗日戰爭勝利至國共內戰期間,良公一直留任杭州國立藝專,經歷過兩次學院改名,亦參與了教學體系的社會主義改革。教授生涯慨括了良公的五〇年代,他盡心教學之餘亦潛心創作,《杭州靈隱寺》(拍品編號1018)即誕生於此時期。杭州這片土地靈氣迫人,自古以來受盡文人墨客的吟詠興嘆、潑墨揮毫所滋潤,慕名而來者駱驛不絕,留下幅幅佳作、首首絕詩。關良對山明水秀的杭州亦為之動容,尤其是經歷多年顛沛流離、動盪不安的戰事生活後,終於能夠專心修業,藝術家猶感慶幸,並在回憶錄中寫道:「國立藝專的校舍就在林木幽蔚的哈同花園裡‧‧‧‧‧‧微風吹來,陣陣清香,有時的確使我感到,我似乎真的找到了一個可以從事藝術創作的理想境地。」
獨具慧眼的良公擅長寫生,考其風景創作,多數只取景色一隅,以喻整體,他的作品總是予人親切之感,讓觀眾從畫中體會到藝術家切身與真實的視界。《杭州靈隱寺》的構圖亦是遵從此道理,所選的素材並非古剎周圍層巒迭嶂的奇觀,亦非具標誌性而莊嚴神聖的廟宇建築,而是巧妙地從林蔭道旁取景,透過古樹的排列佈局營造縱深。在樹影婆裟之間,陽光穿越樹蔭而映照道路,斑駁的光線引領遊人到不遠處兩座紅柱綠瓦的亭子,整個場面頗富戲劇感,亦帶觀眾層層深入,品味畫面的細節和層次感。一株大樹位於畫幅邊緣支撐起畫面,似乎是參照了塞尚《聖維克多山》系列的經典構圖,簡略距離感的處理,由此引證印象派的基礎已不著痕跡地內化其中,運用自如;類似的構圖處理亦在同場呈獻之《樹和橋》中可見,巧妙地呼應彼此。眼見前方遊人寥落,畫面卻絕不冷清,小路、小亭和行人包裹於巨樹列陣之間,配合暖和甜美的用色,使作品更顯春意滿溢。本作的宗教色彩雖並不明確,靜心觀之,卻像是對心靈的洗滌,讓人暫且忘卻凡塵事,投入良公所建構之「人生舞台」。